回头一看,这不是暗合了当初“211”的初衷了么?
对话观点:
现在提出要建一流大学的恐怕至少上百所,国家有没有那么大的财力支撑?搞学术研究型的,社会有没有那么多的岗位提供?
量大面广的地方高校,要安于自己的定位,办成为当地社会服务、让老百姓满意的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国家选择几所学校作为重点进行投资,这没有错。但是,什么学校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不是政府说了算的。
对话人:唐安国
熊丙奇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应该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们国家究竟有多少学校能够建设成一流大学?
唐安国国内大学在办学中与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是经费的差距。像香港科技大学,在短短的时间里超过了我们的北大、清华,关键的问题是它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可以从全世界招揽很多优秀的人才。我们国家如果有十来所高校能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中,这是最为理想的。但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根据现实国情分步走。先重点建设两所学校。现在“985”学校搞得偏多了一点,原来“985”的意思是:1998年5月,**同志在北京大学校庆时讲话,希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国家先确定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学校,并将复旦大学、**等7所学校作为第二梯队。但是后来互相攀比,变成了现在的三十几所。现在的“985”跟以前的“211”差不多了,再发展下去就变成“211”了。
作者补记与三年从教育部那里拿到18个亿,而且还要看政府脸色的北大和清华相比,香港大学的日子,确实是比较好过的。首先,政府的投资就不少,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把教育作为财政预算优先考虑的项目,20世纪90年代教育经费开支的比例已接近甚至超过80年代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其次,据报道,在2003年至2004年的18个月间,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成功地为学校募集到6亿港币。(《大学校长必须有能力筹钱》,丰捷,《光明日报》,2004年8月10日。)香港大学目前的经费60%来自公共机构,学校制订的目标是通过多元化的融资使年收入的50%自给,以便“在财政上取得更大的自主权”。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