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日本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只有一所东京大学得到重点投资。
唐安国国务院的文件说要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但并没有说几十所或者是几百所,但是现在提出要建一流大学的恐怕至少上百所,国家有没有那么大的财力支撑?搞学术研究型的,社会有没有那么多的岗位提供?另外从学校自身的条件来看,现在有多少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多少人可以在国际有影响的学术年会上发表论文,在国际一流的学科刊物上发表论文?每个学生平均经费多少?每个老师平均经费多少?如果这些指标都不考虑的话,只是蛮干,恐怕实现不了。我再三强调我们国家没有必要搞更多的一流大学,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上。这两者并不矛盾。我们有“重点”,也有“一般”。我们有一段时间可能重视了“重点”,但是忽视了“一般”,这段时间我们可能要更重视“一般”,这是节奏的问题。我认为量大面广的地方高校,要安于自己的定位,办成为当地社会服务、让老百姓满意的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我国大学的世界排名是国家利益,涉及到我国在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这当然需要考虑。同时,国家利益的另外一方面,是每个地方教育的发展,让更多人接受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熊丙奇国家选择几所学校进行重点投资与学校自身建设世界一流的关系是什么?
唐安国国家选择几所学校作为重点进行投资,这没有错。但是,什么学校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不是政府说了算的。整个投资建设过程要公平、公正而且透明。政府在选择投资的学校时,要叫他们提供详细的发展计划,而一旦经费到达学校手中,怎么支配这些钱,应该把权力全部交给学校。
熊丙奇有人讲,即使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实力支撑几所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但是如果不改变我们目前的办学体制,就永远办不成世界一流大学。
唐安国对。一流大学还有一个淘汰的问题,一是学生的淘汰,如果我们的北大、清华、复旦、交大进来100个学生,出去时99个都可以拿到学位的话,这样没有淘汰,对学生的要求并不是很高的。美国博士学位答辩不通过率相当高,首先取得博士论文的撰写资格时,就要淘汰一批,能够三年四年毕业的博士据我所知可能只有一半左右。二是学校的淘汰,要在一个投资周期结束后,作为投资者,政府应该组织专家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标准进行办学水平的评估,而评估结果,将影响下一轮的学校投资。这样,曾经获得投资的学校不敢懈怠,也给了其他学校获得新的投资的机会。
熊丙奇有的大学跟风要求自己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管是为了获得资金还是获得名气,那么,政府应该怎么办?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制定基本的准则?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