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大义今释》 第2卷 第05章 心理状态的分析(2/2)
摄受及所摄。舍离惑乱见。非已生当生。亦复无因缘。
一切无所有。斯皆是言说。
(这是说:有形的万象,都如梦幻空花,其中既没有一个能摄受的主体,也没行一个被摄受的对象。因此也没有已生的过去种种,和当生的未来种种。也就无所谓有因和外缘的真实可得了。总之,这些观念和一切事实,从本以来,都是一无所有,只不过是一种虚妄的理论文字而已。)
(上述心理形态的分析,和现代心理的理论,有小同大异之处,可以名为佛法的心理学观。它的精辟独到之处,别成一格,自有它一成不变的宗旨。现代的心理学,自成一科,它是为了研究人类的心理状态,而作经验的分析,然后归纳成为一个有体系学说。现在学者还在不断的研究中,以期于将来的大成。但是它的宗旨,只是为了研究心理。至于心理与物理的相互因果关系,及心物形而上的体用道理,他们却留给哲学来说明。换言之,在现代科学中心理学是心理学,哲学是哲学,物理学是物理学,各自独立分科,各有各的范用,不能整个混为一谈,这就是所谓科学的精神。但这种观念的是与非,却是科学与哲学的问题,又是另一命题,不在此相提并论。如果站在现代心理学与逻辑学立场来看上面佛所说的论述,它是先有了一个肯定的的提,一切都以空无自性为归趋。根据理论,认为他是先以一个主观的观念,再作客观的论证,以此而范围一切的,也许不足以服人。仅从论理学的理则来说,这种批判,也并没有错。不过心理学是否最后应该归入哲学?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是的,哲学的最高趋向,必须要归到形而上的探讨,那末,佛所说的这些理论,就大有思辨参考的必要了。在我的想象中,未来世界的学术,终有一天会走到这条路上去的。此外,更需要附带地说一句:上面佛所作心理形态的分析,是释伽文佛在两千多年前那个时代说的,千万不要站在现代的学术立场,看到他的理论有某些地方不合于现代的逻辑思想,或他所说的名词涵义,和现代的定义有异同出入,便认为他的思想不深刻,不完备,这样未免诬蔑了古人。其次,佛法的心理观,是自成一个体系的,如果纯粹以治学术的批判态度,更不需要反身而诚去求证,当然可以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反心自究,追求佛说的自证,就要仔细谛观它的道理,不可忽视之了。)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世尊,我及余菩萨摩诃萨,若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言说所说二种趣,净一切众生。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四种言说妄想相。谓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着言说,无始妄想言说。相言说者,从自妄想色相计着生。梦言说者,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从觉已,境界无性生。过妄想计着言说者,先怨所作业随忆念生。无始妄想言说者,无始虚伪计着过,自种习气生。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世尊:唯愿更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世尊,何处何故,云何何因,众生妄想言说生。佛告大慧:头胸喉鼻,唇舌龂齿,和合出音声。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说妄想,为异为不异。佛告大慧: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谓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而有显示。是故非异非不异。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为所说者是第一义。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大慧,自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复次大慧,随入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性无自性 亦复无言说 甚深空空义 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 言说法如影 自觉圣智子 实际我所说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