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大义今释》 第2卷 第06章 言语理论的真实性
这时,大慧大士又问佛说:“愿佛说出心理妄想的境界。如果我们知道了妄想的心境,就能明白言语理论的真义,和言语所表示的作用,不仅可以迅速达到正觉,同时也可以净化众生的妄念。”佛便回答说:“有四种言语的妄想境界:那就是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着言说、无始妄想言说。1相言说者:是由妄想执着色相分别心生。2梦言说者:内于从前经验的境界,随睡眠时的忆念所生,等到梦境觉醒时,方知都无自性。3过妄想计着言说者:忆念执着从前的怨仇等等,由先时所作的业力而生。4无始妄想言说者:从无始时来,执着种种戏论和烦恼种子等的熏习而生。这就名为四种言语的妄想境界。”这时,大慧大士又请佛再加以详细的说明。佛又说:“言语是由于人们借着头、胸、喉、鼻、唇、舌、龂、齿等生理机能的和合,才发出了声音。”大慧大士又问:“言语和妄想的作用,究竟是相同的,或是不同的呢?”佛说:“言语和妄想,既非相同,又非不同。因为言语是由妄想所生而说的,如果言语和妄想是不相同的,那么言辞便不应该是思想的产物了。如果是相同的,但言语却不能完全地表情达意,只不过加以比较的说明而已。所以说言语和妄想.既非相同,又非不同。”大慧大士又问:“言语本身就是第一义(至高无上的形而上真理)呢?或是所说的是第一义呢?”佛说:“言语本身不是第一义。所说的也不是第一义。为什么呢?所谓第一义的圣乐境界,是由于言语所要指示的境界,并非言语就是第一义。所谓第一义,是进入了内圣的大智自觉境界才能了解的,并非只是口说的名词,和妄想的境界。所以说:言语妄想,不能明显地表示第一义。因为言语本身,是有生灭,变易动摇,辗转互为因缘的。如果是由于因缘互相辗转而生起的,它就不是明显地表达第一义。又因言语本身和妄想,根本上就没有自己的固定性,所以言语哪里能够明显地表示第一义呢?其次,大慧啊!一切现象,都是由于自心的现量境所生起,外界种种现象的性能,根本就都没有自己的固定性,所以言语和妄想.并不能明显地表示第一义。因此,应当弃言语和一切妄想才能证得第一义。”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其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
(这是说:一切事理自身都没有绝对固定自性的实体,所以用言语所表示的有或无,都是一种假设的说法。至于究竟的空和空不空的道理,它的意思极为深奥,不是愚痴无智的凡夫们所能够了解的。一切事理的性能,既然没有绝对固定的自性,所有表示事物的言语和理论,也只是一种影像而巳。内圣大智的正觉第一义之道。是必须由心性自觉而得,这才是我所说的身心自性的实际。)
(上节佛的论说,是指出言语文字都是妄想所生,并无实性。佛法重在求证自觉圣智善乐的第一义,不可斤斤计较言语理论和文字,不然,就成为口头禅了。而且徒逞口舌之利,往往弄得是非纷然,对于真正佛法的证悟境界,却是了不相干的。何况所有的言语文字,并不能完全表示人们内在的真情实意呢!我佛早在二千多年前,已经说出语意学的最高原理,可作为研究语意学者的启示。)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之义。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地相。无开发本愿。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自心现趣,部分之相,一切诸法。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问我如是之义。多所安乐,多所饶益。哀愍一切诸天世人。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着妄想。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三毒烧心,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内外性。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妄见摄受。如揵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着想现。彼非有城非无城。如是外道,无始虚伪习气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不能了知自心现量。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山河浴池,种种庄严。自身入中。觉已忆念。大慧,于意云何。如是士夫,于前所梦忆念不舍,为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恶见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梦,自心现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譬如画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来外道,恶见习气充满。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自坏坏他。余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言无。谤因果见,拔善根本,坏清净因。胜求者,当远离去。作如是说。彼堕自他俱见,有无妄想已,堕建立诽谤。以是恶见,当堕地狱。譬如翳目,见有垂发,谓众人言,汝等观此,而是垂发,毕竟非性非无性。见不见故。如是外道,妄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诽谤正法,自陷陷他。譬如火轮非轮。愚夫轮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一切性生。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无智,作摩尼想。计着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习气所熏,于无所有说有生。缘有者言灭。复次大慧,有三种量,五分论。各建立已,得圣智自觉离二自**,而作有性妄想计着。大慧,心意意识,身心转变,自心现摄所摄,诸妄想断。如来地自觉圣智修行者,不于彼作性非性想。若复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摄取相生者。彼即取长养,及取我人。大慧,若说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说,非法佛说。又诸言说,悉由愚夫希望见生。不为别建立趣自性法,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譬如水中,有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形。如是外道,见习所熏,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现量。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见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如是外道恶见。自心像现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譬如大地,无草木处,热炎川流,洪浪云涌。彼非性非非性。贪无贪故。如是愚夫,无始虚伪习气所熏,妄想计着。依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缘自住事门,亦复如彼热焰波浪。譬如有人,咒术机发。以非众生数,毗舍阇鬼,方便合成,动摇云为。凡愚妄想计着往来。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戏论计着,不实建立。大慧,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幻梦水树影 垂发热时焰 如是观三有 究竟得解脱
譬如鹿渴想 动转迷乱心 鹿想谓为水 而实无水事
如是识种子 动转见境界 愚夫妄想生 如为翳所翳
于无始生死 计着摄受性 如逆楔出楔 舍离贪摄受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