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的济世观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药师经的济世观》 第56讲 有了正见才能讲戒律
    我们曾经讲过布施和持戒,有一点大家必须留意,几乎每一本经典都会提到菩萨道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为什么药师经也提到这些呢?一般人的观念总会认为药师经应该是讲如何得长寿?如何消灾免难?如何使人所求如愿?怎么也讲起六度来了?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要想无灾无难,没有烦恼病痛,必须从心地上的修持开始,也就是从改变自己的心理行为做起,才能获得药师佛相互的感应。因此药师经亦不免重提六度的重要性。

    ‘有虽不毁正见,而弃多闻,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能解了。’如果没有真智慧、正知见,六度万行有时候看似做善事,实则是做了坏事,所以一切以正见为首,因为正见能破除迷信而起正信。正见从何而来?正见必须有高度的、真正的般若,真正高度的般若又自何而来?必须要懂得方便般若、文字般若、境界般若、眷属般若。般若意即智慧,因中国文字‘智慧’一辞,不足以概括般若的内涵,所以不直接译成智慧,而以梵音‘般若’代替。五般若就是:

    一,实相般若

    悟了道,见到道体的本身即实相般若。

    二,境界般若

    见到道体,有‘见道’的境界。

    三,方便般若

    见到实相般若,是有了‘根本智’,但还须求‘差别智’,然后才会懂得一切方便般若,对一切差别法门的要点都能透彻了知运用。

    四,文字般若

    有了方便般若的人,文字般若自然殊胜,文字般若都是因实相般若境界而来。

    五,眷属般若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