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出版了《追求卓越》一书,畅销900万册,书中列举了43家“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可是该书出版不到2年,其中的14家企业却已经陷入财务危机。
如果连这些强大的企业都有可能突然崩溃,更何况那些中小型企业。所以做企业,必须像任正非那样:
“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10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英雄所见略同,海尔的张瑞敏说过:“我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联想的柳传志也曾说:“我们一直在设立一个机制,好让我们的经营者不打盹,你一打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
美国波音公司在给新员工提供培训时,会给他们播出一盘录像带,内容是一家电视台正在播出“波音公司倒闭”的新闻。画面上,一批批垂头丧气的波音员工正在走出工厂。这是“假想的情景”,但却是太多企业真实的命运。通过“假想”,恰恰是为了避免危机。
在一部分企业中,以危机为核心的企业观已开始形成。但遗憾的是,能长期坚持,不为浮名所累,真正做到不骄不躁的企业,却并不多见。相反的是,很多企业的教训都“年年岁岁花相似”,层出不穷。有的企业陶醉在领导的评价、传媒的吹捧、下属的恭维里,长此以往,自认为是“明星企业”了,动不动就摆出“业界老大”的姿势,今天训这个,明天指导那个,丝毫察觉不到潜在的危机,最后,别人都好好的,自己却被打倒了。
假如企业的管理者,都能真正拥有“危机意识”,善用危机管理,那么在面对危机时,就不会再手足无措,任人宰割了。
意大利梅洛尼公司的负责人梅洛尼先生,在几十年前,曾被美国ge公司告之:“我们决定收购你们公司,你回去做一下准备。”梅洛尼先生当时很气愤地说:“我还没有卖掉我公司的打算。”对方就撂下一句话:“那你等着瞧吧!”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