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扫除文盲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还十分艰巨。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穷国办精英教育。教育应该成为精神家园的防风墙,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
防风墙
我说的“防风墙”,是心灵的绿化。“风”的种类繁多,有风尚、风俗、风格、风潮、风化等等。人们对“风”的态度也花样繁多,诸如跟风、追风、随风、顶风等等。
风在广阔的沙漠最为肆虐,因为没有阻隔、没有防护;风在干渴的土地上最为肆虐,因为没有大树,没有绿草;风在狭窄的山谷最为肆虐,因为没有疏导,没有减压阀门;风在贫脊的土地上最为肆虐,因为没有生命,没有文化,没有精神,没有灵魂……
当“外来物种”杀入没有抵御能力的贫脊驱体时,最为肆虐:
君不见,港台与西洋歌曲的旋风在大陆有“龙卷风”的威力。为一睹天皇巨星的尊容,小姑娘们可以抬起天王乘坐的汽车、砸烂宾馆的玻璃,如若不是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话,早已发生“追风”的惨案。
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真把没有见过世面的少男少女们烤得全身出汗。一个苦追“偶像”二十年的成都姑娘,在寒雨凄风中苦等了十几个小时,听说终于获得了一张费翔的签名。
君不见,那满街的招牌,使中国人在自己的大街上变成了文盲。
我们经常走在从“好望角”到“洛杉矶”的路上,我们经常吃着“汉堡包”与“肯德鸡”,我们经常穿着“毕加索”和“巴拿马”,我们经常喝着威士忌和xo,我们经常住着“希尔顿”与“喜来登”,我们经常说着“上客有”与“古得拜”……
我们是最古老的民族,我们也是紧跟时代风潮的民族。为表示我们不是“乡下人”,我们一定得在自己的母语中嵌入“洋腔”;为了表示我们不是“出土文物”,头发花白的中年人也要学会见面的“哈罗”和“hi”的招呼。为了表示我们姑娘“世界性眼光”,一定得有一个异国情调的伴侣,白色优先,黑色亦可。
当绿洲消失的时候,我们自己正在消失。
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而现在,好像越是世界的才越是民族的。没有谁敢阻挡“历史的潮流”,不然怎么叫“与世界接轨”?
美国人懂得:他们与世界接轨的时候,他们还是自己。他们以自己的价值观和色彩去涂抹世界,世界就变成了自己的颜色。
经济的输出,必将伴有文化的输出;生活方式的输出,必将伴有道德价值的输出。输出货物时,货物的附加价值是文化;输出劳工时,输出的是人的精神。谁都知道文成西嫁与昭君北出的故事,我们不是常说,婚姻可以改变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吗?
一个自信的民族应该有汇聚百川的气魄与勇气。而一个缺少自信的民族,常以“自我消亡”为代价达到与别人相沟通。
我们不应该再犯“热恋期女人”的错误。女人们爱说,“我是你的,你是我的。”但到头来,你真的成了我的,我永远不是你的。
文化输出的巨大潜能较之商品输出强大得多。它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而是扭曲和蜕变了民族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应该建立心理上的“防风林”。
第一,让中国人吃饱、吃好。吃饱与吃好之后才不会浅薄。
第二,构筑教育防风林,培养人的自信与人格力量。马克思的深邃、林则徐的眼光,方志敏的坚毅与瞿秋白的人品都可以发掘。宝藏不在洛杉矶,就在我们脚下。
第三,拓展美育平台。让人们审美时,学会审丑。分得清美丑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强大的民族。
女人为什么被社会看成了“尤物”?“楚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这种奖励原则不是强迫,而是勾引。电影导演要性感女郎“上镜”,于是出现了“隆胸”;“女模”评论家大谈女人的“骨感”,于是女模个个“枯瘦如柴”。因为演员和女模的薪酬是“平常女人”所无法比拟的。
旧社会,“逼良为娼”,因为“笑贫不笑淫”。封建社会如此,当今社会如何?君不见,作为现代美国女性,为争当《**都市》的女主人而不惜“削足适履”。
因此,审美与审丑教育确实成了当务之急,如果我们不想还原为猴子的话。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