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渡嘉陵江,血战剑门关。徐向前与彭德怀笑会维古河畔。茫茫草原上,**主
持典礼
春风吹绿了川北群山。1935年早春3月,徐向前率红军扫平了嘉陵江上游沿岸白军,
开始了渡江西征的准备。江水滚滚,奔流在群山峡谷之中。对岸敌军共约53个团,还有
蒋介石的嫡系第一师独立旅。他们凭借江防,阻止红军西渡。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
军北上,奉命出兵过江。
渡江没船,沿岸大小船只,全部被敌人掠走。为了寻找有利的过江起渡点,徐向前
带领参谋和工兵营的干部,沿着江岸一步步探测,走了上百里路,翻过数不尽的山头,
最后选定在苍溪与阆中两县之间的塔子山下,作为渡口。这里背后有平坝可集结部队,
方圆二十多里处森林茂密,可作为造船场。在徐向前亲自指挥下,一所造船工厂很快在
丛山密林中开工了。没有高大的烟囱,没有机器马达的喧嚣,有的只是铁器撞击、砍伐
锯截树木的声音:造船需要大铁钉,战士和工人们用收集来的废铁,用原始的方法在地
上挖坑造炉熔铁,自己制造各式的铁钉。船造好了,采取人抬马拖陆地行舟,把七十多
只船,秘密运至渡口附近。
徐向前根据敌人的设防和地形,采取偷渡与强攻结合,多路突击,重点突破。1935
年3月28日夜,一举突破嘉陵江,席卷两岸守敌。乘胜前进,控制了嘉陵江与涪江之间的
大片地区。4月2日,先头部队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剑门关。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
中写道:
“剑门关位于横亘剑阁、昭化之间的剑门山,扼控川陕大道,‘插翅难渡’,是邓
锡侯部江防部署的支撑点。敌二十八军宪兵司令刁文俊率三个团,依托险要地势及预构
的集团工事防守。王树声在前面指挥,要求动用方面军总部的迫击炮营,摧毁敌阵地,
我们同意。十一时许,部队发起攻击。我军在迫击炮和机枪的掩护下,前仆后继,猛烈
向敌阵地突击,多次与敌人展开肉搏。经半天激战,全歼守敌三个团,拿下了剑门关。
剑门关向来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而著称。三国时姜维就守过那个
地方。战后,我去剑门关一看,真是个奇怪的地形。你从北面来的话,它是个高山,一
壁千仞,险恶万分。
你从南面来的话,它是坡地。南攻容易北攻难。”
足智多谋,善于选择突击方向的徐向前,正是抓住了敌人这个弱点,又一举成功,
创造了方面军战争史上又一奇观。至此,战史上称为强渡嘉陵江的战役告捷。红军在二
十四天内,连克阆中、南部、昭化、钊阁、平武、北川等九座城,歼敌万余人。控制了
东起嘉陵江、西至涪江纵横三百里的广大区域。
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的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军前堵后追的险境中,历经千难万险,
行程万余里,突破乌江,两占遵义,四渡赤水,跨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
向川西行进。徐向前每天都从电讯中、敌人的行踪上,得到些中央红军征战的消息。他
时时关心着中央红军的行动,渴望着与党中央领导人相会。这几年,徐向前在红四方面
军中,有不少胜利的欢乐,也有许多难言之苦,他身为总指挥,打仗、带兵要他决策,
可是一遇到重大的决策,上头有个张国焘主席,身边有个陈昌浩政委。他们是党的化身,
他们一个有军政大权,一个有军事最后决定权。从组织上讲,要服从他们,可是张国焘
军事上爱瞎出点子,陈昌浩又一味服从这位张主席。在鄂豫皖根据地,四次反“围剿”
失败,在向四川转移的路上,在川北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中,徐向前一些可
行的作战方案,被他们闹得不能全部实现。特别是在红军中大“肃反”,杀掉了他的许
多好同志,包括他的妻子;更使他不能理解的是,方面军全部脱离川陕根据地,既没让
他参加议论,更无人正式告诉他一个“为什么?”
陷入苦闷中的徐向前,希望很快会见党中央领导人。他不打官司不告状,要求中央
把他调出红四方面军。他深感个人能力有限,难以领导好这支红军。可是,党中央和中
央红军又在哪里呢?何时才得相会?
1935年5月上旬,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在江油县附近一个村庄举行会议。会议决定,为
摆脱敌人南北夹击,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军主力向川西北发展,在川康边地区创造根
据地。
于是,徐向前率先头部队,向西北川、茂县一带进发。
红军进入了山区。这里杂居着藏、汉、羌、回民族。多数村寨属藏民族。青稞粉和
酥油混合成的糌粑、发酵的酸马奶以及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也是红军每顿要吃的食
物。干部们说:
“大别山里穷,还吃得上大米;大巴山前苦,还喝得上红苕白米粥;这里一不见米,
二不见面,又腥又膻的糌粑,实在难咽!有的战士硬是饿着不吃糌粑。徐向前就带头吃
这些东西。他还风趣地说:“为革命吃糌粑,谁不爱吃糌粑,谁就不想革命到底。”
“革命到底”,是红军的一个共同口号,大家常常挂到嘴边,也是表示决心的口号,若
说谁不想革命到底,是最大的羞辱。总指挥的话传出去,红军干部和战士都皱起眉头吃
起糌粑来,谁要不愿意吃,讲怪话,马上会听到这样的话:
“总指挥都抓糌粑吃,你不想想啊!”
“总指挥说了,不吃这东西,就是不想革命到底!”
徐总指挥教育大家吃糌粑,还有更深的意思。一是为了和藏民打成一片,亲如家人;
二是节省下粮食,准备送给中央红军。为迎接中央红军,从总指挥到每个战士,都学着
捻毛线、织毛衣,节衣缩食,为两军会合作贡献。有些干部战士开始听说要学习捻毛线、
织毛衣,怪话又来了,说什么:“什么都要学,会不会叫大男人学生娃娃!”徐向前听
说,认真地说:“当兵的,除了学不会生孩子,什么事都应该能学会。”一些不愿意学
织毛线活的干部,看到总指挥随身带着织毛线的线团和针,休息的时候,一针一线地织
着,惭愧地赶快也去学捻线,学织毛衣。
5月下旬,党中央率中央红军越过大渡河,经天全、芦山、宝兴一线走向川北。喜讯
传来,徐向前和四方面军总部其他领导人即派红三十军政委**率一部兵力,翻越海
拔4000米高的红桥山,进占懋功、达维,策应迎接中央红军北上。行前,徐向前特别向
**嘱咐说,要各部队多抽些炊事员去,带上炊事用具。“我们西征时吃过苦头,炊
具丢了,炊事员跑散了,部队没饭吃。这次要先帮助兄弟部队解决吃饭问题。”
6月12日,徐向前在理番,代表四方面军领导人亲笔起草了致**、张闻天、周恩
来、朱德的信,详细介绍了川西北敌我态势,对当前的行动提出建议。信中热情地说:
红四方面军以及川西北工农群众,“正准备以十二万分的热忱欢迎我百战百胜的中央西
征军”。信的内容机密、重要,为保万无一失,徐向前亲自交代警卫员康先海带一班战
士,送去懋功。“一定把信送到**手里!”这是徐向前的嘱托。
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一部,在懋功胜利会师了!
懋功,这荒凉的小镇,从此名垂史册。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历史上的第一次会师,从
这里写起;历史的曲折,又从这里开始。
两军会合了,那只是双方的先头部队。徐向前正率领十几个团的兵力北上。他们沿
着黑水河,日夜艰难前进。党中央领导人,他没来得及会见;中央红军的将领们,他没
会到一人。他渴望着会见**、张闻天、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人。
和这些人虽然没见面,但是他们的大名,早已听说。
一天,徐向前收到彭德怀的电报,说红三军团抵黑水地区。徐向前立刻回电,约定
第二天一早,在维古河渡口会面。
翌日天刚亮,徐向前带领几名随从,骑着马飞向约定的渡口。两位相知不相识的红
军名将,从不同的方向奔往维古河渡口。他们只是从地图上知道那地方,而且各自手中
那份军事地图,明明标着这个桥的符号。可是,当徐向前来到河边时,却不见桥,一条
宽约三十多米的河水,湍急奔流,挡住了马蹄。这条岷江支流,水势凶猛,既没桥又无
船。从地图上看,河并不起眼,可是怎么过去呢?跟随着徐向前的参谋、通讯员和警卫
员都焦急起来。
“这是啥人画的地图哟!坑人!”参谋人员看着图埋怨。图都是战斗中缴获的。旧
地图上不准的村名、山名、河名多着哩。
大家着急地看着对岸。要是能找到只船就好了。可惜,一条小船的影子也没有。眼
前只是一条急流。有人下水试试,冷得透骨,又不知到底多深,没办法涉水过去。徐向
前在战场上,越是情况紧急,反而话越少。有时子弹在身旁飞,他总是不紧不慢,手向
身后挥挥,说声:“讨厌!讨厌!”如今眼看过不得河去,他在河边来回踱着,又习惯
地说“讨厌!讨厌!”
河对岸,隐隐出现了一支骑马的红军队伍。这队伍,由远而近,飞奔到河边。从望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