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帅徐向前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12(2/2)

    胜不骄,败不馁,是革命家应有的品格。大革命失败、广州起义失败以及东江这近

    一年的斗争挫折,像磨刀石,一次次磨炼着徐向前的身心。他虽然才28岁,却在政治成

    熟的道路上,迈开了大步。他认为,要革命只能这样对待眼前的环境。撤退没出路,广

    州是敌人的,东江各县城镇是敌人的,红军唯有依靠山头,休养生息,死里求生,困难

    中求发展。他熟读过《水浒传》,那些英雄豪杰占山为王,能生存、能发展,红军是为

    **事业,今日总比梁山好汉有出息吧!

    徐向前不灰心、不气馁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着陈郁。他十分敬佩这山西佬,这黄

    埔生。他向徐向前传达了**广东省委的决定:革命处于低潮,保留骨干至关重要。红

    四师干部要分批转移出东江,保存好这部分革命力量。

    从这之后,徐向前和刘效阁率领的红军,按广东省委决定,在地方党的安排下,开

    始分批转移。地方党的同志精心安排秘密行动,首先分批转移伤病员、女同志,接下来

    转移身体虚弱的年长者和小同志。

    山下敌人封锁不紧时,隔几天,送走一批人;山下风声紧了,暂时停止行动。

    山中的红军,一天天减少。1928年底,在徐向前和刘效阁身边,只剩二十几人了。

    多是营团干部和警卫员。俗语说:“人少好吃饭”,他们在新年那天,美美地会了一次

    餐——吃了顿白米煮山竽。

    新年过后,1929年1月,广东省委发出指令,要徐向前和刘效阁等最后一批人撤出莲

    花山。转移的路线是:经惠州去九龙。“交通”还给每个人带来些银元和港币。

    深夜,徐向前和同志们离开莲花山热水洞,心里说不出是悲、是喜,是福还是祸。

    作为红四师最后一名师长,徐向前这一去,说明这支部队不存在了,这使他伤心;想到

    死去的师长、党委书记和倒下去的许许多多战友,他又庆幸自己是幸存者。他将去哪里,

    命运又如何?一切只好听从党安排了。

    沿着山间小路,走到天亮,他们在“交通”的引导下,奔到山下一个小村。在村头

    一户人家停下吃饭。这户人家一位老汉和一位少女,他们已经把饭做熟,碗筷摆好。徐

    向前他们进门后,和那老汉、少女用手势打个招呼,几乎什么话也没说,坐下就狼吞虎

    咽。雪白的米饭,咸菜、辣子,还有肉!大家已经是多半年没见这样饭菜了。有的人吃

    着碗里,眼看着锅里。徐向前怕大家撑坏了,走不了路,轻声说:“少吃点,少吃点!”

    饭后,他们踏着晨露,继续上路。小路转大路,大路转公路,方向是惠州。徐向前

    三年多以前参加黄埔军校东征,曾经到过惠东。他知道那是个大镇,曾经是军阀陈炯明

    的老窝。敌军肯定防守严密。他们这一行人,浩浩荡荡走去,那不是羊群入虎口呀!想

    着他当即停下,和党代表刘效阁一合计:二十几人分成两路,继续西行。

    “你带一路,我带一路,九龙会合。”徐向前向刘效阁说。

    “好,九龙会合!”刘效阁重复着他的话,高兴地微笑着。

    党代表和师长,各领十几人,分别上了路。大家走出了深山,又吃了顿饱饭,精神

    足了,情绪高了。只是一个个面黄肌瘦,长长的头发,胡子拉碴,衣服虽然改换成农民,

    却仍掩盖不了那副狼狈像。徐向前一路走,一路观察,心中很不踏实。他们现在已是赤

    手空拳,武器全部留给了地下党的同志,掩埋在山里了。军人一旦手中没枪,勇气锐减。

    万一碰上白军,只有束手就擒了。走到天黑,徐向前停下来对同志们说:“越往前走,

    距惠州越近,为了减少目标,明天小队应再分三批走。今晚不进城,在野外过夜,明天

    一早去汽车站,乘去樟木头的头班车。”

    大家无话可说,一切听师长的命令。各人找个地坎,蜷缩着睡下。只是谁都不愿意

    离开徐师长,认为跟在他身旁安全,同时又想保卫着首长。徐向前似乎猜透了每个人的

    心,他心中写了个分组“名单”,不等天亮,叫醒大伙,叫着名字,让大家分组起程。

    每编成一个组,他嘱咐一声:“提高警惕,照党小组会上说的办!”

    还在下山路上,他们边走,边开了党小组会。会上每人都表了决心:万一路上分散,

    一定去九龙找党组织。万一被白军抓去,至死不能说出党的秘密,永不叛党!

    惠州城的白军和民团,此时绝没想到,还会有**的红军人员,特别是红四师的

    师长、团长们,会从惠州过路。他们心中的红军,已冻死、饿死在大南山了。因此,惠

    州防备甚松。徐向前头戴一顶绒线帽,手上扛根竹扁担,装扮成进城挑脚的挑伕,和三

    个同志,混过民团的耳目,走到汽车站,登上了头一班开往樟木头的汽车……

    一路上,徐向前和三个同伴,靠地下党的掩护和他们自己的应变能力,来到了九龙,

    被一名地下“女交通”,引进一座单门独院的小楼上。徐向前这才长长喘了口气。可是

    他每天又挂念着党代表刘效阁,挂念着一路分散行动的战友。

    今天走来几个,明天又找来几个,五六天过去了,却始终不见党代表刘效阁。徐向

    前在《历史的回顾》中说:“途中,我们这一路的同志没遇上什么麻烦,陆续到达九龙。

    但刘效阁那一路人,却杳无音讯。我后来也没打听到他们的下落,估计是被敌人抓住杀

    掉了。”

    九龙和香港,对徐向前说来,既陌生又熟悉。他在读师范、教小学时,就知道香港、

    九龙的历史:那是清政府**、帝国主义侵略的一个铁证。凡是有知识的中国人都知道: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要员在南京江面英国的军舰上,与英国代表签

    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条约中除赔款白银二千一百万两,开放广州、厦门、福

    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等等外,把原属广东省宝安县的香港,割让给英国;第二次鸦

    片战争后,1858年5月,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除赔给英国

    白银四百万两、法国二百万两,开放一些港口等等外,还把香港对岸的九龙等地域割让

    给英国。

    徐向前在黄埔军校时,同学们谈历史说抱负,曾说:革命成功后一定要收复香港、

    九龙。如今他流落在九龙,逃犯似地躲进英国的租界地,心中感慨万千。他庆幸广东省

    地下党有这块跳板,有这个避风港;又为中国人住在中国的地方算是进了“外国”而愤

    愤不平。

    地下党安排一位老工人,每天来给他们做饭。徐向前好像得了饥饿症,总觉着吃不

    饱,白米饭吃一碗,又吃一碗,胃像是个没底布袋。“交通”送来的书刊从头到尾一行、

    一页不漏,他的精神也太饥饿了。

    一天,穿花旗袍的女“交通”又来了。她着重地把一本《牡丹亭》又称《牡丹亭还

    魂记》放在徐向前手上说:“保存好,快看,三天内我要取走。”

    徐向前没读过《牡丹亭》,却知道是明代汤显祖的名著。说的是少女杜丽娘,被父

    母禁居深闺,梦中与一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畔相爱。她愁病忧郁死后,游魂找到柳生,

    令其掘坟而再生。后两人又相会人间,终成恩爱夫妻。这个还魂的爱情故事,连乡下人

    都听说书的说过。徐向前奇怪:党的地下工作人员,怎么送来这么本书?他翻开书皮,

    第一页却是张白皮,再翻一页,一行行一段段文字,跃入眼底。哪里是《牡丹亭》啊?

    这是一部伪装在《牡丹亭》书皮里的**第六次代表大会文件!

    徐向前翻阅着。在《政治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

    决议案》、《共青团工作决议案》等文件中,讲到中国与世界革命、现时形势与党的总

    路线、机会主义与盲动主义的危险、反对帝国主义、军事问题与士兵运动……使徐向前

    大开眼界。他反复读着有关当前形势估计、反对机会主义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

    起义和“八七”会议那些段落。

    “……中国革命现在阶段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的民权主义革命”“现在,第一个革

    命浪潮已经因为历次失败而过去了,而新的浪潮还没有来到,反革命的势力还超过工农,

    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最主要的危险倾向就是盲动主义和命令主义,他们都

    是使党脱离群众的。”因为徐向前亲身参加过广州起义,特别细细读着这样一些话:

    “广州起义的意义是非常伟大的。大会特别号召各级党部,要详细研究广州无产阶级英

    勇斗争的丰富的经验。”……

    一段段文字,一句句话,远远比杜丽娘还魂的故事更能使革命者动心。徐向前在

    《历史的回顾》中写道:“‘六大’的决议,写得很好,读起来很解渴。关于中国革命

    的性质和民主革命的十大纲领,关于当时革命处于低潮的论断,关于既要反对右倾投降

    主义又要反对‘左’倾盲动主义的问题,关于建立工农红军和发展根据地的任务,等等,

    都在我的脑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爱读书、爱思考的徐向前,捧着那本假《牡丹亭》,反复读,认真想。他静心地思

    考了许多问题。特别是联系到大革命失败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使他进一步认识

    到,无产阶级的军事斗争,离不开正确政治路线和策略的指导,否则将一事无成。

    广州起义和东江游击战,是徐向前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端,也是他从事游击战的

    第一个舞台。正是从挫折和失败中,他得到了教训。在《历史的回顾》中他写道:

    第一,在对形势估计上,只看到海陆丰地区的局部“**”,而忽略了全国革命处

    于低潮的总特点,那个时候动不动就讲“**”、“进攻”,说什么敌人“溃不成军”、

    “临死还要踢破三床草席”,盲目性很大。因而对于军阀势力的联合进攻及斗争的艰巨

    性、长期性缺乏应有的准备。敌人的“进剿”来临,步步被动,束手无策。

    第二,在革命道路问题上,仍是夺取城市为中心的思想作祟,未树立农村包围城市

    的思想。所谓“反对上山主义”,反对去粤赣边界坚持游击战争,更是证明。

    第三,在军队建设上,没有正确解决主力红军与地方武装的关系。搞根据地,搞游

    击战,一定要有核心力量。核心就是主力部队,只有不断加强主力部队的建设,使之与

    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斗争有机结合,才能战胜敌人发展根据地。而特委的方针却与此

    相反,失败的命运当然是不可避免的。

    第四,在游击战的战术上,不懂得避强击弱,有进有退,有游有击,而是硬碰硬,

    搞拼命主义。“以卵击石”,焉有成功之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