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丹达尔(1783——1842)是19世纪中期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法国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创作以鲜明的反封建复辟的政治倾向、对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大搏斗年代的阶级关系的深刻描写和在典型性格塑造中卓越的心理分析方法,而在法国乃至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斯丹达尔原名亨利·贝尔。“斯丹达尔”本是德国一个小城的名字。1817年作者发表著名的旅行记《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时,才首次使用“斯丹达尔”这个笔名。此后专用“斯丹达尔”笔名发表作品。
1783年7月23日,斯丹达尔诞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城一个中等资产阶级家庭。童年时代是在法国大革命的火热岁月中度过的。1796年,斯丹达尔进入当地中心学校学习,受到有启蒙思想的革新派教师的教育,培养了新思想和求实的科学精神。他喜欢数学,对文学和洛克等人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也有浓厚的兴趣。
1799年,斯丹达尔到巴黎投考工科大学,未取。次年经表兄彼埃尔·达乌介绍进军政部任职。后随拿破仑大军出征意大利,在米兰兵站军粮部和在骑兵团任过军曹、中尉和副官。他对意大利的印象极深。18叮年底,他辞去军职,定居巴黎,开始他的读书生活并准备从事写作。他博览群书,尤其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莎士比亚、蒙田、莫里哀等作家的作品,接受了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和孔狄亚克的思想,初步形成他对社会和人的基本哲学观点。他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也在这时开始形成。1806年,斯丹达尔重返军队,跟随拿破仑转战欧洲大陆,先后任过皇家领地(德国占领区)总管、军委会委员、巴黎法制局审计官等职,深得拿破仑赏识。1812年,他随拿破仑进攻俄国,目睹了莫斯科大火和“帝国大军”的溃退。1814年,拿破仑垮台,波旁王朝复辟。斯丹达尔被“扫地出门”。他说“我和拿破仑一块垮台了”。他知道自己在法国除了受辱外不会再有别的,便侨居意大利7年,其中大部分时间在米兰。在意大利,斯丹达尔同情并支持烧炭党人反抗奥地利压迫者的斗争,直接参加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运动。1821年,烧炭党人起义失败。斯丹达尔被奥地利警察当作烧炭党的同情者和“极端危险”的人驱逐出境。回到巴黎后他未任公职,以文为生,不向复辟王朝妥协。
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但斯丹达尔对七月王朝也深感失望。为了生计,他担任了驻教皇辖区一个海滨小城奇维塔维基亚的法国领事。1841年11月,斯丹达尔请假回巴黎治病,翌年3月23日因中风死在街头。人们遵嘱在他的墓碑上用拉丁文刻下了他生前拟定的碑文:“亨利·贝尔,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为他送葬的只有他的妹妹、堂兄和作家梅里美三人。
斯丹达尔性格沉静稳重,这与他从小缺乏母爱、孤独、冷漠的家庭生活有关。他父亲是个富裕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拥护波旁王朝。他母亲出身于一个有教养的医生家庭,祖先是意大利血统,在他7岁时便去世了,他从小就被交给家庭教师教养。他敌视处处钳制他的冷酷的父亲和家庭教师,和保守的、宗教的家庭教育格格不入。这种家庭环境培养了他内心敏感多疑而又善于克制的个性特征,任何极细微的事情都会引起他情感的波澜和内在的自我审视。他还特别喜欢研究人的性格和心理。这种对内心活动进*行准确分析体验的习惯,为他日后成为心理小说家提供了基础。
斯丹达尔对爱情心理很敏锐,这与他独特而曲折的爱情生活有关。早在1801年出征意大利时,他国珍视母亲的意大利血统而爱上了一个名叫安吉娜的意大利姑娘,但安吉娜已有未婚夫。这段感情使他很痛苦,初步形成了他对爱情敏感的性格特点。1805年,他与一青年演员相爱,俩人情投意合,但那演员突然嫁给了一个俄国人。这使斯丹达尔非常痛苦和失望。在侨居米兰期间,斯丹达尔又爱上一个意大利姑娘,感情甚笃,但在他被驱逐出境时又不得不与心爱的姑娘分手。这些恋爱悲剧使他对爱情有深刻的体验,对恋爱中男女双方的心理活动有切身的感受。这对他日后创作中对爱情心理活动的描绘大有稗益。
作为一个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稳定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斯丹达尔的思想特征。在政治上,他是个坚定的拿破仑分子,始终拥护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坚持用启蒙思想和波拿巴主义来反对封建复辟,歌颂自由、平等和民主。在哲学上,他是个唯物论者,曾潜心研读过启蒙思想家们的著作,爱尔维修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对他影响尤为深刻。在宗教上,他是个无神论者,对教会和僧侣阶级的罪恶与伪善深恶痛绝。这种思想特征的形成,不只是因为他从小受启蒙思想熏陶,逐渐培养了民主自由的思想,也与他追随拿破仑的个人经历有关。他对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拿破仑的反封建业绩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体验,因而崇拜拿破仑。特别是他作为中小资产阶级中一个谋求出路、切望改善地位的知识分子,拿破仑帝国更适合他的需要,而波旁王朝的复辟既违背了他的政治信念,又损害了他的切身利益,所以他把复辟王朝称为“发臭的烂泥”。斯丹达尔的这些思想特征在他的创作中有着十分鲜明的反映。
斯丹达尔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批判精神。他善于从政治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选择典型材料,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政治状况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他的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谨,尤其善于挖掘人物深邃的内心世界,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影响下的心理变化,写出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展示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饱满。他的创作,深化和丰富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后世小说的发展颇有影响。
斯丹达尔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米兰时期(1814——1821)。斯丹达尔的创作是从他被迫侨居意大利米兰时开始的。这个阶段他主要创作人物传记、政论、随笔和艺术史等作品。1814年至1817年,他曾用多种笔名发表了音乐家传记《海顿、莫扎特和梅达斯泰斯的生平》(1815)、《意大利绘画史》(1817)等作品。在《意大利绘画史》中,最先提出了有关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主张。1817年发表的游记《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是他的第一部旅行随笔,主要记述他在意大利各大城市的见闻和观感。作品以鲜明的政治倾向歌颂拿破仑的功绩,反对封建复辟。歌德称赞该书“文笔生动,流畅自如”。
巴黎时期(1821——1830)。182i年斯丹达尔被驱逐回国后定居巴黎,直到1830年,这个阶段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主要成就是文艺评论和小说。1823至1825年,斯丹达尔陆续发表了著名的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提出了艺术必须适应时代潮流,表现人民的习惯和信仰的主张。他认为,“一切伟大的作家都是他们时代的浪漫主义者,表现他们时代的真实的东西”。他反对因循守旧、为封建制度服务的古典主义。斯丹达尔所说的浪漫主义,实际上就是后来定名的“现实主义”,《拉辛与莎士比亚》也因此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1827年斯丹达尔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小说以复辟王朝拿出10亿法朗赔偿大革命中受损失的贵族为政治背景,通过贵族青年男女奥克塔夫和阿尔芒斯的爱情悲剧,揭露和批判了复辟时期贵族阶级的反动和腐朽,表现了作者的反封建精神和对拿破仑的崇敬心情。《阿尔芒斯》是斯丹达尔通过爱情故事反映政治主题小说的初步尝试,在人物塑造上运用了心理分析的技巧。这一基本面貌在他以后几部“政治小说”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829年,斯丹达尔发表了著名的意大利题材的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小说通过意大利烧炭党人米西瑞里与罗马贵族小姐法尼娜的爱情故事,反映了19世纪初期意大利政治斗争的一个侧面。作品生动地塑造了米西瑞里这个爱国者形象,赋予他为了解放事业不仅可以放弃个人幸福,而且可以贡献出自己的一切的崇高品质。他对解放事业的赤胆忠心和坚强意志令人为之感奋。通过这一形象,作者歌颂了意大利革命志士英勇斗争的精神和献身祖国的热情。小说还成功地塑造了贵族小姐法尼娜的形象。她的独特的个性和惊人的激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30年长篇小说《红与黑》的出版,标志着斯丹达尔创作的高峰。小说以其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而成为作家的代表作。
奇维塔维基亚时期(1830——1842)。这是作家创作的后期。这段时期斯丹达尔虽受命担任奇维塔维基亚领事,但文学创作仍是他的主要兴趣所在。他除了写长篇小说以外,还写了不少中短篇小说、回忆录和旅行随笔等等。由于久居意大利,斯丹达尔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意大利题材占据了显著的位置。1834年,斯丹达尔开始创作揭露七月王朝的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红与白》)。小说未最后完成,在作者逝世多年后于1894年出版。小说的主人公吕西安·娄凡是大银行家的儿子。他不满现实,又无法摆脱自己阶级的束缚。作品通过描写他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和行为,反映了七月王朝时期复杂的社会矛盾,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丑态,充分显示了作者对政治斗争所具有的深刻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1837——1839年,斯丹达尔根据手抄本故事创作了一些以16世纪意大利为题材的中篇小说,这些作品于1835年结集为《意大利遗事》出版。在这些作品中,斯丹达尔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的感情或**并为此不惜采取不顾后果的暴烈行为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一贯喜爱的“意大利的热情性格”和他对于“力”的崇拜。作品也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窒息人的自然感情、扼杀人的美好天性的罪恶。中篇小说《加斯特里的女修道院长》(1839)是《意大利遗事》中篇幅最长的作品。小说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表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革命精神以及对贫苦人的深切同情。小说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也相当出色。
《巴马修道院》(1839)是斯丹达尔这个时期最重要的长篇小说。这部仅用52天时间完成的杰作曾受到巴尔扎克的高度赞扬,是作者生前唯一获得成功的作品。
《巴马修道院》是作者又一部意大利题材的作品。主人公法布里斯聪明、热情、勇敢,崇拜拿破仑。拿破仑“百日政变”时,他激动万分。在姑姑吉娜的资助下,他只身前往法国投效拿破仑。回国后他因此被通缉。在姑姑的帮助下,法布里斯进了神学院,以后当上了巴马的副主教。后来由于失手杀人被判死刑。囚禁期间,他与过去相识的监狱长的女儿克莱莉娅相爱。吉娜想尽一切办法为他洗清了杀人罪名,并恢复副主教职务。但法布里斯已对荣华富贵厌倦,一心思念与别人结婚的克莱莉娅。克莱莉娅死后,他隐退到巴马修道院,一年后逝世。不久吉娜也去世了。
小说真实地再现了从拿破仑到法国复辟王朝末期这一历史时期意大利和欧洲的社会政治特点,体现了作者对复辟王朝进行再批判的创作意图。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活动,烘托出这一时期政治风云的变幻、社会思潮的起伏及其对社会生活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反映了复辟时代的黑暗反动。小说对巴马小公国封建反动势力的揭露和批判,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这个小国的疆界。以公爵为首的上层统治集团专横残暴,骄奢淫逸,靠玩弄阴谋诡计巩固反动统治。在他们的残暴统治下,一切追求社会进步的仁人志士,不是遭到迫害就是被迫隐退或妥协。巴马小公国的政治**和黑暗,不仅是法国复辟王朝的真实写照,也是神圣同盟时期整个欧洲封建君主反动统治的概括。
小说通过法布里斯一生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对青年的压抑和摧残。法布里斯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虽养尊处优,但在家里并没有什么地位。他主要是由具有新思想的姑姑吉娜抚养成人的,基本上是法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的产儿。他崇拜拿破仑,向往干一番轰轰烈烈的英雄事业。因此,当他听到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巴黎的消息后,立即前往投效。但拿破仑的“百日政变”很快失败,神圣同盟的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欧洲,封建复辟势力甚嚣尘上。时代变了,他只得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思想,而按照本阶级的要求,走上了教会的道路。他厌恶宫廷的阴谋**和教会的伪善黑暗,便在胡闹中游戏人生或在谈情说爱中追求个人幸福。黑暗的复辟时代,使他的一生虽然显赫一时却又毫无意义。在小说中,法布里斯的性格比较统一。他的行为始终受到大胆、果敢、富于冒险精神的性格的驱使,但有时也表现为受**的支配,体现了作者所喜爱的“意大利性格”。对法布里斯一生有着极大影响的是小说的另一中心人物吉娜。她热情美丽,聪明顽强,具有典型的“意大利性格”。她虽然出身贵族,却有着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的叛逆精神,渴望自由与幸福。巴马宫廷的**和黑暗,使她无法容忍。她以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同封建复辟势力展开了迂回斗争,表现出一个女政治家的风采。她是小说中最光彩照人的形象之一_
《巴马修道院》在艺术上也很出色。作品的人物性格鲜明生动,情节结构严谨紧凑,尤其是心理描写更是体现了作者一贯的风格。此外,小说对滑铁卢战争场面的描写也相当出色,是文学史上有名的篇章,曾受到托尔斯泰的高度评价,并认为斯丹达尔在这方面是他的老师。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