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这是法国启蒙文学的全盛期。代表作家是狄德罗、卢梭和博马舍。他们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更为激烈,并明确地提出了自由、平等的口号,因此被称为“激进派”。
德尼·狄德罗(1713——1784)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卓越的哲学家、艺术家、戏剧家和小说家,战斗的无神论者,又是法国《百科全书》的组织者兼主编。他出生于小商人家庭,青少年时期就喜欢数学、哲学,尤好语言、文学。他当过私人教师,作过翻译,曾因攻击教会而坐过牢。出狱后,致力于《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并写了许多戏剧理论和艺术批评论著,创作过一些剧本和小说,在思想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三部哲理小说:《修女》(1760)、《拉摩的侄儿》(1762)和《宿命论者雅克》(1773)。
《修女》是一部揭露教会罪行的书信体哲理小说。作品通过女主人公苏珊、西蒙南写信给科尔瓦侯爵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天主教会的黑暗,控诉了宗教迷信的罪行。聪明、美丽、健康的少女苏珊被送进修道院,与世隔绝,过着违反人性的禁欲生活。她忍受不了修道院种种野蛮的暴行和迫害,终于逃出那个宗教牢狱,但却没有能逃脱法律的追究。她不得不隐姓埋名去给人家当洗衣佣人,并时刻提心吊胆地怕有人来把她抓回去。小说结尾,主人公表示宁死也不回修道院的决心,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宗教意义。《修女》采用了少女独白的书信体形式,便于直抒胸臆,写得真切动人,富有感染力。
《拉摩的侄儿》是一部对话体的哲理小说。主人公拉库的侄儿是一个“怪人”,是“高傲和卑鄙、才智和愚蠢的混合物”,是具有才能却自甘堕落的时代畸型儿的典型。他是一个有天赋的音乐家,但穷困潦倒;他对人生有透彻的见解,但却甘心做一个食客。他虽然有理性,但为了衣食,却不惜给人传递情书、阿谀奉承、接受侮辱、充当富人的小丑,装疯卖傻。拉摩的侄儿之所以毁灭天才,玩世不恭,道德堕落,完全是社会造成的。小说通过拉摩的侄儿这一复杂的形象,揭露了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心理状态,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马克思称这部小说为“无与伦比的作品”,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法的杰作”。
狄德罗在戏剧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严肃戏剧”的概念。他认为这种戏剧突破了传统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是一种新的戏剧体裁,即后世的正剧。另外,狄德罗也是资产阶级现实主义美学的先驱者之一,他提出了真、善、美统一的观点,主张艺术要摹仿自然,作家要到生活中去。这为建立现实主义美学理论体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若望一雅克·卢俊(1712——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派的领袖。他一生经历坎坷,遭受过种种屈辱和迫害。从个人的切身体验出发,他对封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极为不满,发出了他那个时代的最激愤的抗议。他终身为推翻封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大呼猛进,奋斗不息,其思想和学说为行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卢梭激进的反封建思想具体表现在他的理论著作之中。他的重要理论著作有三部。《论科学与艺术》(1750)是他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是他为响应第戎学院的有奖征文而写的成名作。这篇著作大胆地批判封建腐朽文化,表现出作者蔑视传统观念的非凡气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是他理论体系的核心著作。他在考察人类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揭示了不平等的起源,得出了消灭暴君、推翻封建**的革命结论。他在书中明白表述了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卢梭的“平等说”是用全人类共同要求的形式表述的,这在后来动员全体民众参加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鼓动作用。《民约论》(1762)是他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而提出的政治方案,它顺应社会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意愿,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许多国家的“福音书”。雅各宾党人以此作为施政纲领,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都体现了这部著作的精神和思想。卢梭的理论成就使他在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获得崇高的威望,罗伯斯庇尔尊奉他为“精神导师”,卢梭生前定居的街道被命名为“卢梭街”,他的遗体也移葬于巴黎的伟人公墓。
和理论著作一样,卢梭的文学作品也用来宣传启蒙思想,表现出激昂的反封建精神。《爱弥儿》(1762)是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哲理小说。作者通过叙述主人公爱弥儿接受教育、长大成人的全过程,阐发了他的教育观点。书中种种教育主张和措施,都是以他的“返回自然”的哲学思想为出发点提出来的。尤其是其中的泛神论观点,动摇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因而触怒了反动当局和教会势力。反动当局下令焚烧这本书,作者也被咒骂为“疯子”和“野人”。为反击统治阶段的迫害和诬蔑,卢梭晚年撰写了自传体散文《仟悔录》(1778),以此来谴责罪恶的封建**社会,维护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应有的人权和尊严。作者回顾了自己童年时代的家庭教养和踏入社会后的人生遭遇,说明了自己的优点和志趣,也毫不掩饰地写下了以往的过失。《仟悔录》是他人生历程的真实记录,写得异常真诚和坦率,这不仅为传记文学树立了范例,而且也给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提供了“关于人的研究的第一份参考材料”。
卢梭的文学代表作是书信体哲理小说《新爱洛绮丝》(1761)。作品描写贵族小姐尤丽与平民家庭教师圣·普乐相爱,尤丽的父亲从中阻拦,终于迫使尤而含恨而死。作者对男女主人公倾注了深切的同情,把他们初恋时接触和热恋时如痴如迷的感情的发展,描写得真挚动人,让读者从一封封公开的情书中得出结论:圣·普乐和尤丽的爱情是纯洁高尚的,没有金钱势力的霉臭,也不受邪恶**的玷污;有的只是真心诚意,志同道合。他俩完全应该幸福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冷酷的社会现实摧残了这朵爱情之花,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妇女婚姻不自由的状况。与此同时,作者还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等级制度和贵族阶级,显示他那激进的反封建精神。
加隆·槽·博马舍(1732——1799)是18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喜剧作家。他曾出巨资为伏尔泰印行全集,并支持美国的独立战争。博马合接受和发展了狄德罗的戏剧理论,为创立启蒙戏剧做出了贡献。主要剧作有《塞维勒的理发师》(又名《防不胜防》1775)和《费加罗的婚姻》(又名《狂欢的一天))1784)。
《费加罗的婚姻》是博马舍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富有战斗性的喜剧。剧本写阿勒玛维华伯爵的仆人费加罗准备与他热爱着的伯爵夫人的使女苏珊娜结婚,但伯爵却施展出种种威胁利诱的手段去追求苏珊娜,并妄图恢复他自己早已宣布放弃的贵族对农奴新娘的“初夜权”,由此产生了全剧的矛盾冲突。费加罗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机巧,最后挫败了伯爵的罪恶企图。它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夕贵族阶级的腐化堕落,赞美了第三等级的聪明才智。剧本的结尾还表达了人民群众那一触即发的革命情绪,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这出喜剧反映了现实斗争,洋溢着时代精神,也富有生活气息。同时剧情紧凑,冲突尖锐,形象鲜明,语言幽默,艺术技巧较高。
18世纪的德国处于封建诸侯割据的状态,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启蒙运动的任务是唤起民众觉醒,反对分裂,建立民族统一的国家。而德国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依附封建贵族,因此德国的启蒙文学缺乏革命精神,表现出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妥协性和思想上的软弱性。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启蒙时期(1700——1770)。40年代前,德国文学主要以古典主义的标准来改革德国的戏剧,要求文学语言的规范化,文学创作要符合规则。到50年代莱辛登上文坛,德国的启蒙运动才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莱辛的美学理论、戏剧理论和戏剧创作为德国启蒙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是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高特荷德·埃夫拉姆·莱辛(1729——1781)是德国启蒙文学的重要代表。他毕生致力于戏剧创作和文学批评,主要作品有论著拉奥孔,论画和诗的界限)(1766)和《汉堡剧评》(1767——1769),剧本《明娜·封·巴尔赫姆》(1767)、《爱米丽亚·迦绿蒂》(1772)和《智者纳旦)(1779)等。
《汉堡剧评》是莱辛关于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重要文献。莱辛在“剧评”中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要求戏剧反映当时德国现实,提倡写市民悲剧,号召向莎士比亚学习。他强调作家刻画人物性格要有逻辑性和真实性。他认为德国应当有自己的民族戏剧,反对作家模仿法国古典主义悲剧。莱辛的戏剧理论奠定了德国资产阶级市民戏剧的基础。
第二阶段为狂飙突进时期(1770——1785)。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德国文学史上反封建的**。参加这场运动的大多数属于市民阶级的青年作家。他们在英、法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和压抑。由于它的自发性,这场反封建运动未能超越文学领域,更不可能导致政治革命。在运动中形成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狂飙突进精神,其基本内容是强调个性、崇尚天才、赞美自然、推崇感情,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倾向;强调民间文学和民族风格;但也带有个人主义狂热的因素,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因而不能持久。狂飙突进运动的名称源于克林格尔(1752一1831)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纲领制定者是文艺理论家赫尔德尔(1744——1803),代表作家是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
第三阶段为魏玛古典主义时期(1786——1805)。这一时期德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德国古典主义文学在政治上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激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和陶冶性情,培养完整和谐的个性;在艺术上,以古希腊艺术为典范,把“高贵的单纯、宁静的伟大”视为最高理想,追求庄严肃穆、完整和谐。代表人物是晚年的席勒和歌德。他们均被邀到魏玛公国,从1794——1805年,密切合作了10年。他们创作的古典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达到了德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的伟大成就同时奠定了德国文学的世界地位。
约翰·克利斯朵夫·费利德利希希·席勒(1759——1805)出身于医生家庭,少年时即被迫进入“奴隶养成所”的符腾堡公爵的军事学院学习法律和医学。八年严酷**的学院生活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随着“狂飙突进”运动的蓬勃发展,席勒开始了他的文学活动,写出他早期最成功的剧本《强盗》(1780)和《阴谋与爱情》(1783),确立了他的反对封建制度、争取自由和唤起民族觉醒的创作道路。
《强盗》写的是一群青年人对封建**暴政的自发反抗。剧本的扉页题词“打倒暴虐者!”就充分揭示出反封建暴政的主题。《阴谋与爱情》是席勒的代表作,也是德国启蒙文学中最成熟的悲剧之一。恩格斯称之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剧本直接反映了德国市民阶级同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剧本中不少人物都是以当时德国政界的“要人”作为原型的。剧本描写了贵族宰相的儿子斐迪南和平民音乐师的女儿露易丝的爱情悲剧。代表反动封建势力的阴险、冷酷的野心家瓦尔特宰相极力反对儿子与露易丝相爱,并把儿子的婚姻作为自己向上爬的阶梯,设下阴谋,终于夺去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生命。使他们成为宫廷里争权夺利的阴谋的牺牲品。剧作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等级观念,要求自由、平等、争取人权的进步观点。同时也暴露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部剧作比之《强盗》,现实精神加强了,人物形象也更鲜明,尤其是提琴师米勒的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德国市民阶级对封建统治阶级既不满又畏惧的两重性,具有较强的概括力。
三、文学特征
体现启蒙思想的启蒙文学,继承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传统,它是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对后来19世纪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欧洲各国的启蒙文学,尽管各国的历史状况和资产阶级革命情况的不同而各具特点,但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各国启蒙文学还是有其共同的特征:
一、反对封建**,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启蒙文学作家大多是启蒙思想家或社会活动家。他们的创作不仅是反映生活,更主要的是评论生活,宣扬启蒙思想,教育人民。因此,作品的主人公往往是他们的代言人。启蒙思想家们反对封建**暴政,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作为他们的战斗纲领,面启蒙文学也尖锐地揭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本质和罪恶,反对封建特权,要求自由、平等、博爱,因此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二、反对宗教迷信,宣扬唯物主义。天主教会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宗教神学是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僧侣是封建反对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世俗贵族统治阶级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残酷掠夺、压榨广大人民。要推翻封建**制度,就必须反对封建宗教迷信,砸碎人们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揭露教会的黑暗,讽刺僧侣的伪善,批判神学的荒谬,宣传唯物主义,就成了启蒙作家的首要任务,也是启蒙文学常见的主题。
三、主张文学面向广大平民,并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主人公。启蒙作家与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相反,在作品中往往把“第三等级”作为表现的主要对象。启蒙文学常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作品的主人公,描写他们的悲欢离合,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把他们作为正面人物来颂扬;而国王、贵族、僧侣、教士则成了鞭答的对象。作品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揭露、批判**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罪恶,宣传启蒙思想,以达到教育人民、启发人民觉悟的目的。
四,创造了多样化的文学体裁,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启蒙作家为了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他们冲破了古典主义的束缚,除了运用传统的文学体裁(如悲剧、喜剧、十四行诗等)形式外,还创造了不少新的文学样式:启蒙戏剧、哲理小说和对话体、书信体、游记体小说等。
启蒙戏剧又称市民戏剧、严肃喜剧或正剧,是由法国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立的。这种戏剧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其特点是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它采用散文的形式,描写现实社会斗争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戏剧的主人公,语言通俗易懂。如狄德罗的《私生子》、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等。
哲理小说是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虽有人物、情节,但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了多方面的内容,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如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卢梭的《爱弥儿》等。
启蒙文学由于过分强调文学宣传启蒙思想的社会作用,因而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作品分析议论较多,不大注意塑造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而且作品的主人公常常成了作者思想的传声筒,这也就是后来马克思所批评的“席勒化倾向”。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