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一、影响文学的诸要素
1.启蒙运动
18世纪的欧洲各国经济发展虽不平衡,但资本主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英国在18世纪中叶发生了工业革命,奠定了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国际上的霸权地位。法国在18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也有了迅速发展。随着海外贸易的扩大,国内普遍建立手工工场而且逐步转向机器工业生产,出现了工业中心,如巴黎的奢侈品生产,里昂的纺织工业,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冶金业等,农村也产生了资本主义大农场。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德国、俄国和意大利,资本主义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经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已建立了同贵族相妥协的资产阶级政权。其他国家仍然处于封建贵族的**统治之下。资产阶级没有政治权利,资本主义生产也因封建**而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资产阶级强烈地要求冲破阻碍它继续发展的封建束缚,迫切要求登上政治舞台掌握政权。为此,资产阶级才发动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直接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启蒙文学的产生和存在提供了社会基础。
2.18世纪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欧洲的巨大进展,也是启蒙思想和启蒙文学产生和存在的重要外因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总结出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瓦特改造蒸气机使它成为工业用发动机,都是当时欧洲重大的科技成就,影响着多种学科的发展。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的经验论,托兰德提倡的自然神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梅立叶消灭一切宗教和迷信的主张,爱尔维修对“灵魂不死”、“上帝存在”等唯心论观点和宗教信条的嘲笑,狄德罗公开宣称的“上帝是没有的、上帝创造世界是一种妄想”的思想,霍尔巴赫指出的“神是一个独夫,一个民贼,一个什么都能干得出的暴君”、宗教“对于人们来说乃是一个分裂、狂暴罪行的来源”的思想、这些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及社会科学理论都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改变着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
3.东西方文化交流
18世纪欧洲与东方民族特别是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来华的法国商人和传教士把中国文化系统地介绍给欧洲、,使启蒙思想家发现了一个新的文化世界。李明神父的《中国现状论》(1697)、柏应理《中国贤哲孔子》对伏尔泰、狄德罗影响很大。孔孟儒家的“理性”、“性善论”、“仁爱论”等成为启蒙思想的重要基础。18世纪在欧洲还产生了所谓“中国风”。“中国风”和18世纪兴起于欧洲的罗坷坷艺术风格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这种新艺术风格讲究色调淡雅、追求飘逸闲适的情趣,又带上一种对远方事物的幻想、神往的缥渺意境。在18世纪欧洲文学里涉及中国的比前几个世纪也多起来。中国的《赵氏孤儿》也是在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并且有一个法文译本和两个英文译本,到18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还出现了四五种改编本子。这种与东方民族文化的交流撞击也是启蒙文学存在发展的一个外因。
4.现实主义传统
启蒙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思潮出现在18世纪还有它本身的内在因素。现实主义文学在古希腊文学中已经见到了它的端倪,或者说在古希腊文学中已有了现实主义的滥觞。到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作家坚持“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在摆脱了把虚幻的上帝和天国作为文学作品表现对象的中世纪神学美学思想后,把艺术笔触转向人和现实世界,开始表现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同时他们也注意对现实生活进行理想化、典型化的加工,不管是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还是法国拉伯雷的小说都融进了作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进入18世纪理性时代之后,启蒙主义者凭借“理性”这个武器向封建传统发动了猛攻,推动了社会的变革。理性是近代西方文学中人道主义的核心。理性思想认为,只要借助理性,人就能正确地把握自身和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从而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的以“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理性王国。因此,启蒙文学家便运用现实主义方法探索如何建立和保证人民进人民主自由的理性王国。这样,受理性思想支配的启蒙现实主义便应运而生。启蒙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现实主义有承继关系,但又有所区别。如果说人文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为摹仿和人文主义理想的融合,那么启蒙现实主义则表现为把摹仿原则纳人理性的框架。人文主义现实主义充满着个性解放的激情,而启蒙现实主义则以冷静而又富有理性的眼光透视现实生活,更能把握其本质。启蒙现实主义更鲜明地表现出客观性、社会性和理性的特征。
二、文学状况
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国家,也是启蒙文学最早萌芽的地方。启蒙文学在英国出现时英国已完成了“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权,所以英国的启蒙文学主要任务不是为革命做舆论准备而是扫除封建残余,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启蒙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30年代,是启蒙文学的形成阶段。这时英国启蒙文学家对君主立宪政体基本采取支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只需作出某些局部改革即可,所以在文学上显示出温和的思想特色。这一阶段英国文学中诗歌方面的代表是亚历山大·蒲柏(1688——1744)。他是英国文学中第一个启蒙文学作家。他12岁因患重病健康受损便发愤写作。23岁发表成名作《批评论》。他善以议论和哲理入诗,语言精练锋利,有不少可诵的警句,而“英雄双韵体”的运用取得了英国诗歌史上的最高成就。他在文学上崇奉新古典主义,在诗歌理论上追逐布瓦洛。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现实主义小说,重要作家是笛福和斯威夫特。
笛福(1660——1731)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者,是一个温和的启蒙作家。他曾先后创办过多种刊物,有“现代新闻报道之父”的美誉。大约1715年后全力从事创作。《鲁滨逊漂流记)(1719)是他59岁时的作品,也是他最早最著名的作品。以后10年间,还创作了《辛格尔船长》(1720)、《摩尔·弗兰德斯》(1722)、《杰克上校》(1722)、《罗克萨娜》(1724)等著作,政论小册、小说合计250种。
《鲁滨逊漂流记》是他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此后小说在英国文坛迅速发展繁荣起来。《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曲原始积累时期资产者的颂歌。主人公鲁滨逊是笛福时代英国商业资产者的典型。他不安于天命,不愿过舒适平凡的家庭生活,敢于冒险追求,三次出海,几次险些丧命,但矢志不移。他在荒岛上为了活下去与大自然顽强搏斗,在改造荒岛的自然面貌和生活环境中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经得起失败的考验,用坚强的毅力最后取得成功。笛福十分生动形象地向读者揭示了这样一条人生哲理:只要有志气、有毅力,不怕艰难困苦,通过顽强的拼搏,通过锲而不舍的劳动,就可以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人间奇迹。这是《鲁滨逊漂流记》至今还没有失去而且永远不会失去它光彩的原因。作者意味深长地写主人公被抛弃到孤岛之后,首先解决了住、吃、穿问题,然后又从事饲养、种植、加工,与土著生番斗争。鲁滨逊的奋斗史乃是人类文明史的寓言和缩影。正是鲁滨逊的这种精神才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但文明的背后亦伴随着罪恶。他贩卖黑奴,利用“圣经”和枪支来教育“星期五”。他有着强烈的私有观念和殖民主义占有欲。这一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殖民者形象。鲁滨逊是欧洲小说史上的一个创举,他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艺术上用第一人称主人公自述的方式,通过逼真的细节描写和朴实的语言使人感到真实可信,但刻画人物较为粗糙,结构亦较简单,表现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发展初期的不足。笛福由于在英国文学发展中开辟了现实主义小说的道路,对长篇小说这一文体有创造性发展而荣获“小说之父”的称号。
斯威夫特(1667——1745)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一贫苦家庭,对英国社会始终持批判讽刺态度,是一位激进的民主派,代表作《格列佛游记》(1726)。作品共分四卷,叙述一个英国医生格列佛航海飘流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驷国的经历。小说通过幻想的环境、虚构的情节、夸张的手法对英国政治、法律、议会、党争和哲学进行讽刺和抨击,特别对代表贵族利益的托利党和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之间争权夺利、互相攻击的丑态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全书生动滑稽,既富有童话色彩又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力量,并成功运用了象征、影射、反语、夸张、对比等多种讽刺手法,表现出高度的讽刺艺术技巧。斯威夫特开创了英国文学中的讽刺传统,对后世影响甚大。
英国启蒙文学的第h阶段是18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这一时期是启蒙文学的成熟期,代表作家有理查生、菲尔丁、斯摩莱特。
理查生(1689——1761)是一位长于使用书信体叙述故事的作家。他善于在作品中对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动机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并把这种分析与社会环境的描写结合起来。他的代表作《帕美勒》(1740)是第一部英国现代小说,具有对清教徒进行教育的作用。《克拉丽莎》(1747——1748)是一部长达百万字的书信体小说。主人公克拉丽莎因不肯嫁给一个俗不可耐的有钱人而被家庭幽禁,在听从了贵族青年洛弗拉斯的劝说而从家中逃出后,却遭到这个保护人的奸污,终于身心交瘁而死。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凄苦心情,在现实主义描写中渗透着感伤主义情调。《克拉丽莎》对欧洲文学尤其对卢梭、歌德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菲尔丁(1707——1754)是英国现代小说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是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代表作《汤姆·琼斯》(1749)是欧洲文学中的一流小说,代表了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被誉为18世纪英国社会的散文史诗。小说围绕一对青年男女的身世和恋爱波折,通过他们在乡村、在流浪途中以及在伦敦的种种遭遇,极其广泛地描写了18世纪英国城乡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在包罗万象的社会画面中批判了贵族资产阶级的放荡、贪婪与虚伪,说明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可以战胜邪恶获得美满的结局,而且可以影响他人改造社会。菲尔丁刻画人物生动具体栩栩如生。他还善于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性格在互相对照、衬托中更加鲜明突出。小说结构完美,全书18卷,前6卷以乡村为背景,中6卷写乡村到伦敦的路上情景,后6卷以伦敦的都市生活为背景,众多的人物、事件、场面都巧妙地组织在汤姆的身世之谜和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之中,小说的艺术结构使它独具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小说第三人称夹叙夹议的写法对19世纪英国作家拜伦、萨克雷、乔治·艾略特等人有一定影响。菲尔丁把英国和欧洲小说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作了充分准备。
斯摩莱特(1721——1771)的主要成就是小说。他的《兰登传》(1748)是英国第一部揭露海军内幕的小说,有自传成分,属流浪汉小说传统。他的另一部小说也是最后一部小说《亨佛利·克林克》(1771)是书信体小说,通过威尔士绅士布兰勃尔一家人在英国和苏格兰的旅途中发出的书信描写了社会风貌。作品人物刻画细腻幽默,主人公古怪而善良。这部作品接近感伤小说,常被看作是斯摩莱特最好的小说。由于作家对社会强烈不满,所以他的作品讽刺辛辣,而且人物具有漫画式、粗线条的特点。
英国启蒙文学的第三阶段是60年代至80年代末。这一时期出现了感伤主义文学。感伤主义是发生在英国的一股文学潮流。它产生于中小资产阶级作家对现实越来越大的不满。他们深切感受到启蒙运动的危机,因而放下“理性”改用感情作武器去批判现实。他们宣扬感情至上,强调通过人的感情活动的描写表现人性与现实的矛盾借以打动读者,唤起他们对受苦受难的人们的同情。感伤主义这一潮流在文学形式方面将欧洲带人一个新阶段。它不仅是19世纪初欧洲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而且可以说它是现代派文学的源头。传统小说大都以情节为基础,遵循着因果规律重新组织现实生活,而感伤主义则开辟了一种以心理感觉为载体接合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述方式。这种新方式的产生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感伤主义是因斯特恩(1713一1768)的小说《感伤旅行》(1768)而得名。小说通过主人公约力克的叙述,写出作者本人在英法战争时途经法国前往意大利的旅行印象,着重写自己琐细、敏锐的感受、奇情和异想。小说由一系列插曲组成,并采用时序颠倒、心理分析等手法,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哥尔德斯密切(1730——1770)的小说《威克菲尔德的牧师》(1766)通过乡村牧师一家遭受的迫害,暴露社会的黑暗。小说极力描写主人公处境的辛酸,具有明显的感伤主义特征。
英国启蒙文学第三阶段成就最大的是诗人彭斯(1759——1796)。他是苏格兰伟大的农民诗人。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受到苏格兰民歌和民间文学的哺育。他的诗富于爱国主义内容和民族自豪感,歌颂自由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充分表现了苏格兰人“生作自由人,死作自由观”的伟大精神。有人把彭斯的讽刺诗比作锋利的匕首,因为他的诗运用讽刺手法揭露了贵族地主的剥削和宗教教义的虚伪。有人把彭斯的抒情诗比作竖琴,因为他的诗感情强烈、朴实、真挚,抒发了农民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农民的启蒙理想,表现了农民对自由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当时苏格兰的每一农舍几乎都可找到彭斯的诗集。
斯特恩的小说和彭斯的诗歌体现了欧洲文学从启蒙文学向浪漫主义的过渡,既具有启蒙的内容,又具有19‘世纪初浪漫主义的某些特征,因此被认为是“前浪漫主义”的代表。
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的启蒙运动直接负有教育群众、鼓吹推翻君主**和教会统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法国的启蒙文学的革命性、战斗性更强,内容也特别丰富。法国启蒙文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从18世纪初期到中叶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启蒙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他们的政治态度比较保守,代表了自由派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且把希望寄托于开明君主,是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的“温和派”代表。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出身于贵族家庭,当过法院院长,喜欢钻研科学。他反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的统治,向往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并以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而闻名于世。其主要著作有《波斯人信札》(1721)、《罗马盛衰原因考》(1734)和《法的精神》(又译《法意》1748)。
《波斯人信札》是孟德斯鸠的代表作。它是由160封信组成的一部书信体的哲理小说。作品通过郁斯贝克和黎加两个波斯贵族青年旅居巴黎时与家人、朋友的通信,对法国绝对君权的黑暗统治、上层社会的骄奢淫逸和种种恶习进行了辛辣的揭露和讽刺。作品大胆地否定了上帝,讽刺了教皇。作者还通过波斯贵族后房生活的描写,谴责了违反人性、摧残人性的多妻制和闭奴制度,并塑造了敢于反抗**暴政的洛克莎娜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反封建思想。《波斯人信札》既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是一些零星的故事、寓言和杂感,是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
伏尔泰(1694一1778)是当时最有声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被公认为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青年时期因写诗讽刺封建贵族,曾两次被捕入狱。后被驱逐出法国,侨居英国,从事英国社会政治、牛顿的科学思想、洛克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英国的文学与戏剧的研究工作,最后定居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菲尔奈。伏尔泰的创作极为丰富,他是哲学家、史学家、戏剧家、小说家兼诗人。他的全集包括哲学著作、历史著作、史诗、抒情诗、讽刺诗、哲理诗、50多出剧本和26部哲理小说,一万多封信。主要著作有《英国通信录》(1732)、《哲学辞典》(1764),悲剧《俄狄浦斯》(1718)、《布鲁图斯》(1730)、《穆罕默德》(1742)和《中国孤儿》(1755),小说《查第格》(1748)、《老实人》(1759)和《天真汉》(1767)等。
《老实人》是伏尔泰哲理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小说描写一个天真纯朴老实人的曲折遭遇。他非常信奉其老师、“哲学家”邦葛罗斯所鼓吹的“一切皆善”的说教,可是残酷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这一信条。他是一个男爵的养子,因与养父的女儿相爱而被逐出家门,在流浪中又吃尽了苦头。他的老师邦葛罗斯也历尽了灾难,险些死于宗教裁判所的火刑。他的情人居内贡的遭遇也同样极为悲惨。面对这样的世界,老实人觉醒了。他对那个可恶的“哲学家”叫嚷道:“得啦,得啦,我不再相信你的乐观主义了。”老实人认识到现实的丑恶,最后发出感慨说:“地球上满目疮痍,到处都是灾难”。小说还描写了一个神话般的理想世界——黄金国,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幻想。结尾又提出了“种我们的园地要紧”的名言,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求实精神。《老实人》叙事流畅生动,繁简得当,开朗、乐观,富有传奇色彩。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