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决定经济,嘴皮决定城市。北京对上海的城市优越感首先来自于“首都”所带来的“中心感”。所以讲经济就俗了,就形而下了,“讲政治”才是重要的。
其实,热心于说政治,在北京文化中是个由来已久的传统。话剧《茶馆》中常四爷就因议论时政而入狱,王掌柜也不断地提醒茶客“莫谈国事”。数百年的政治中心,目睹着潮来潮去、城头变幻,北京的命运与国家政治的风吹草动息息相关。关心政治就是关心自己,北京人将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毫无保留地倾洒在政治之上。
比如北京人形容愁眉苦脸为“一脸旧社会”,这种把具有中国特色、带有革命气息或比较严肃的词语用于普通小事,是只有北京人才有的“创举”。与政治化倾向相关的还有就是北京人代代相袭的官本位、重门第、重背景、重名分、讲体面的传统。北京话的“分”指名分或社会地位,北京的流行词语中有不少表现与“分”有关的词语,如“长分儿/拔分儿(提高威信、地位)、拔个头分儿、放分儿(显示威风、气派)、扎势/摆谱儿(装扮得有派头)、派(派头、气派)、有派、没派、跌分儿/丢分儿(丢面子、失尊严)、拔不上分儿、掉价儿(降低身份、有失体面)、栽(丢面子、栽跟头)”。而上海人那种不够朋友、小气、过分计较个人私利的行为则为北京人所不齿。
相比之下,上海人的价值取向则与此不同。根深蒂固的商业文化使上海人以精明见长,善于谋算。上海人“门槛精、拎得清”,上海话中商业用语大量应用于日常生活,如“耳朵打八折了(挖苦人听力不好)、敲定(有了恋爱对象)、户头(女朋友)”。在上海人的心目中,讲究功利、注重实用的价值准则占有相当的分量。北京人和上海人的性格或者话语系统真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北京人碰到上海人,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由于热心于说政治,北京人天生爱聚会,每天晚上都是各种不同的饭局。这是饭局政治。一个饭桌子上要是有那么几个能说的,这饭就永远吃不完了。饭好吃,朋友投机,说来劲了,腿一跷,大呼小叫,口若悬河,没有把门儿的。笑话走到哪儿都受欢迎,直言的说人闲话也不犯忌讳——尤其对谁看着都不顺眼的人。上海人有这份超然和机灵劲儿吗?
而且与上海相比,北京的老外更多,大部分老外说中文,这在上海很少见。北京人说话喜欢以自己为主题,不喜欢凑合外国人,北京人特别鄙视上海人普通话里夹两个半生不熟的洋文。北京人一张嘴说话,又快又声高,都有单口相声才能,很能体现首都人的城市自豪感。
于是上海人开始酸溜溜,说这是北京人特有的“皇城根儿”意识,是北京人在“意淫”。但是不管怎么样,北京人时时有作为天子脚下臣民的自豪与骄傲。北京人不会满足于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大门过好自己小日子的生活。他们认为,作为“首都人”,关心政治是天经地义,即便政治的一举一动往往不一定直接影响自己的命运。这让上海人觉得很“拎不清”,觉得北京人空谈误国,不,应该是空谈误己。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