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主流化中国2006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联想大跃进(1)
    中国it界最大海外投资案的台前幕后。

    2004年12月8日上午九点不到,ibm高级副总裁约翰·乔伊斯和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焜等人已经到达位于北京亚运村的五洲皇冠假日酒店。在停车场,他们接到美国打来的电话:所有人暂时不要下车。

    与此同时,超过300名来自全国各媒体的记者涌入酒店二层巨大的会场。前一天晚上,他们从各种渠道被告知,今天联想集团将有重大新闻发布。此前,联想将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的传闻甚嚣尘上。

    此时最紧张的人,当属联想集团的几名高层: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柳传志、突然抛出一道难题:因一个具体的法律性问题,交易可能无法在2005年第二季度内完成交割。

    该问题虽并非事关交易成败,但在一向审慎的ibm看来,任何会导致交易中途再起波澜的不确定性,都可能意味着巨额的经济损失,它因而坚称现在并不适合对外宣布收购事宜。

    但联想已别无选择:如果此时不能宣告收购成功,见证这一切的记者们将会怎么报道如此尴尬局面呢?

    一轮新的谈判由此仓促开始。就如何确保交易不会拖到2005年第三季度才能结束这一问题,双方迅速找到协调的关键:某家第三方供货商是否支持此次交易。所幸,经纽约一方的人士联络,20分钟内,该供货商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发布会终于开始: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的现金及股票,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

    虽被广泛猜测,消息公布的最终结果仍让业界侧目:这桩收购案不但产生了全球第三大p的史蒂芬·沃德担任,杨元庆将出任新联想的董事长,柳传志则彻底退居幕后。

    这场被柳传志称为“冲天之举”的大收购理所当然地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华尔街日报》将其称做“中国公司进行全球并购以及融入全球市场的一座里程碑”;在一些业界人士看来,它则是一场胜算较小的巨大赌博。但无论是看好,还是看空,讨论者都很难找到类似的个案来预言这桩并购案的失败或是成功:尽管近两年来雄心勃勃的中国公司在全球掀起的收购浪潮已引起舆论的广泛注意,但他们很少像联想这样去收购更大、更加成熟的西方企业。

    对联想集团的管理层来说,这场涉及金额达12.5亿美元之巨的收购交易最终是否物有所值,只能留待时间去证明。毫无疑问,对联想来说,交易的规模足以使它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而对那些有着强烈海外扩张冲动的中国企业来说,交易的复杂性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兼具操作性和启发性的标尺。

    仅从上述被联想和ibm高层绝口不谈的充满戏剧性的20分钟,已充分显示出此次收购之难。事实上,在发布会前的一个多小时,持续整夜的越洋电话会议才终告结束。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