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劫难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4节 中国文化受灾区范围
    3华东地区

    1937年8月,日军开始对上海、南京等六十多城市狂轰滥炸,且有意识地以大学等教育文化设施为破坏目标,仅上海一地就有92所文化机关和学校遭日机袭击,其中遭全毁的占75%。现主要就上海、南京、杭州三地的损失作一概述。

    上海的图书馆损失:

    在空袭和炮火中,上海图书损失严重。如于1936年9月开馆的上海市立图书馆新馆被炸。上海最大的区级图书馆南市区文庙图书馆书库被炸毁,藏书5万余册损失近3万册。上海商学院图书馆藏书两万余册,被敌炮火击中,大部分书刊被毁。复旦大学仙舟图书馆藏书五万余册,馆舍被炮火击毁,损失严重。《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8年13卷第6期,第6页。

    另外,上海法政学院损失中文图书4575册,西文图书420册,中西文杂志1994册。私立诚明学院损失图书杂志五万四千余册。私立新华艺术专科学校馆藏图书全部被毁(内有不少古今书画)。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上海医学院、私立东南体育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学校的图书馆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摧毁。

    战后统计,八一三战争以前,上海有公共图书馆一百余所,战后尚存的较大图书馆仅十余所,共劫走并烧毁图书290441册,其中私人书籍25726册。

    南京的图书馆损失:

    战前南京比较有规模的图书馆有中央图书馆、国学图书馆、中央大学图书馆、金陵大学图书馆、南京市立图书馆,以及国民政府、中央党部所属部会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西撤时留有大量图书多遭损毁劫掠。战后统计,图书损失初步调查就有书籍类,公共图书406461册另156箱1725种,私家53118册另1790种840部59箱。具体情况如下:

    中央图书馆于1933年筹建,抗战初期尚在筹备期间,至1937年已有藏书15万册,由于日军的侵略,本来选择的263箱重要图书,只运出130箱,1938年开始西迁,途经汉口、长沙、岳阳到四川重庆,初在重庆设办事处,翌年3月又迁至江津白沙镇,西迁时仅带走图书120箱计一万多册,其中存放朝天宫库房的有4万册,战后封存时只有3万册。王长喜:《抗战胜利后金陵文物的封存与清理》,载《南京档案》1994年第3期。存馆本部的也多为敌劫。中央图书馆存香港冯平山图书馆的善本典籍35万余册,日军占领香港后,为日人竹藤峰治劫运日本,分藏于东京上野公园帝国图书馆及伊势原等处(1946年追回)。该馆所有国学书局刻片、版片150余种七万余件全部遗失。

    国学图书馆损失。该馆位与南京清凉山麓的虎踞路龙蟠里,最初为清道光两江总督陶澍的惜阴书院。“惜阴”二字,原出自东晋陶侃“大禹圣人,犹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陶侃以此自勉,也以此励人。光绪年间,两江总督端方就在南京龙蟠里的“惜阴书院”的旧址,建造了前后二幢古式藏书楼,成为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里面有钱塘丁氏的“八千卷楼”藏书以及其他许多的珍贵版本。辛亥革命后,改为江南图书馆,1937年已有藏书24万余册,日机轰炸时,仓促“选宋元精刊及孤本等善本装110箱藏朝天宫故宫博物院分院地库。地库隐匿,日伪多次悬赏发掘,1940年2月敌伪冲破地库,将该馆善本移竺桥伪图书馆专门委员会开辟专库贮藏,战后封存接受,缺少善本书184部1643册”。《省(江苏)立国学图书馆呈报该馆善本书损失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5,卷11685。该馆存清代江南各公署档案6484宗及尚未整理者六十余大篓,装订成册的各种日报1894大册又19束,被日军作旧纸出售或焚毁。丛书及地方志,舟运苏北兴化的罗汉寺及北门外观音阁,计3万余册。兴化藏书大部为日军焚毁、劫掠,小部散失。战后调查,该馆损失图书167923册。被日军劫走中国古文献141种,其中元刊本30种,具体为:严绍:《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00页。

    四书通义大成周易本义尚书集传仪礼图(残本)春秋左传补注春秋师说汉隶分韵续资治通鉴松漠纪闻陆宣公奏仪扬子法言中说(元刊二种)伤寒百问歌图绘宝鉴石屋和尚语录颂风俗通义古今源流至论冲虚至德真经纂图南华真经骆宾王文集王摩诘诗集王荆文公诗注范览良文集白玉蟾上清集宋雪斋文集范德机诗集居稿古文苑唐诗鼓吹古乐府

    邻近夫子庙的南京市立图书馆毁于战火,损失无算。

    金陵大学图书馆以藏地方志著名,中国古代农业与动植物书籍独有珍奇。其中有日本、朝鲜刊本,也有元、明刊本、宋代殿本。这部分古籍被盗去不少。

    此外,科研文化单位的藏书损失也十分惊人:

    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损失中文书籍33319册,西文书籍7923册;

    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损失书籍40571册;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