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曾国藩学习领导艺术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十一章 彼消此长的攻防(下)(2)
    第二十一章彼消此长的攻防(下)(2)

    预防是曾国藩防守艺术的重要内容。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最典型的莫过于1860年秋天之祁门保卫战。5月,他从搜获的陈玉成的公文中了解到,金陵拟“派杨辅清、李世贤、李秀成等,直取苏、常,再攻徽、浙,以窜江西。又拟派贼目吴如孝、张乐行,由定远、寿、颍、六、霍,以窜湖北,两路大举”。加上从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他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太平军可能在9月、10月大举进攻皖北、皖南、江西。因此“急须先事预防”。他说:“我军挟全力以进攻,不患贼之逼我前,而患贼之抄我后,故须广布局势,稳立脚跟。”针对这种情况,曾国藩冒天下之大不韪,拒绝了咸丰要求他率兵即刻奔赴下游救援的命令,积极做好防范措施,调集远在湖南、广西的左宗棠、李元度、张运兰、蒋益澧、以及在四川休假的鲍超赶回江西。各军基本到位后已是萧萧十月。这时,李秀成、杨辅清、李世贤果然率众由南路而来,兵至祁门周围;陈玉成率领援兵由江北滚滚而来,兵至皖鄂交界处,以及安庆周围的菱湖,设九垒以图解安庆之围。这次太平军有备而来,战事非常激烈,祁门差点被攻陷。当时太平军一支军队距离祁门曾国藩大营只有十几里路,曾国藩已经写好遗书;由于得到湘军在其他地方进攻的情报,太平军急忙撤离而去。若是没有曾国藩的预防之计,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其结果很难想象。

    攻防结合的艺术

    曾国藩领导军队开展战争,注重攻防结合的艺术。攻中有防,防中有攻。两者结合,天衣无缝,效果显著。

    寓进攻于防守,以静制动,以堵为剿,是曾国藩攻防指挥艺术的一大特点。1865年,曾国藩受命北征捻军。他对捻军的作战特点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发现捻军主要特点是运动,在运动中寻机歼灭官军,具体特点为 “四长三短”。他分析认为:

    此贼故智,有时疾驰狂奔,日行百馀里,连数日不少停歇;有时盘于百馀里之内,如蚁旋磨,忽左忽右。贼中相传铋块日:“多打几个圈圈,官兵之追者自疲矣。”僧王曹县之败,系贼以打圈圈之法疲之也。吾观捻之长技约有四端:一曰步贼长竿,于枪子如雨之中冒烟冲进;二曰马贼周围包裹速而且匀;三曰善战而不轻试其锋,必待官兵找他,他不先找官兵,得粤匪初起之诀;四曰行走剽疾,时而数日千里,时而旋磨打圈。捻之短处亦有三端:一曰全无火器,不善攻坚,只要官吏能守城池,乡民能守堡寨,贼即无粮可掳;二曰夜不扎营,散住村庄,若得善偷营者乘夜劫之,胁从者最易逃溃;三曰辎重妇女骡驴极多,若善战者与之相持而别出奇兵袭其辎重,必大受创。

    僧格林沁不懂得捻军运动战的特点,一味地尾追,数省转战,师劳力疲。最后在1865年3月跟踪到汶上袁路口时,被捻军一战击溃,僧格林沁被杀。针对捻军的特点,曾国藩采取“城防”、“河防”、“圩防”等多种形式,以静制动,以堵为剿,开展对捻军的打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