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与太平军的战争,主要在城市开展,为了攻城必须驻扎在城外。曾国藩不主张久住坚城之下。他为:“惟久顿坚城之下,士气日损,宜思所以抽掣之法,善退之道。”久住坚城之下,进攻不胜,反而损失士兵,给士气以打击;有可能被敌人从中阻隔,致使文报信息不畅通,造成指挥政令不能畅通,不能准确及时下达,友军支援也难以达到;需要日夜提防城中敌人出城,士兵得不到休息,产生疲劳、厌烦、疏殆心理,即所谓的“陈腐之气”。所以,当有些军队在某一个城池下驻扎的时间较长时,曾国藩要求他们撤退到一个更加安全的地方。
同时要求切实做好扎营与训练工作,使自己处于安全的境地。湘军选择扎营之地很有讲究,不准选低洼潮湿地,要依托山岗,前面可以进,后面有退路,修建也有严格的标准,“六尺墙脚八尺壕,壕要筑紧墙要牢。正墙高要七尺满,子墙只有一半高。”按照这样的要求修建的营寨,当然难以被敌人攻破。修好营寨之后,立即组织训练,提高士兵的临战力。
根据地式思想,是曾国藩军事防御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自古行军之道不一,而进兵必有根本之地,筹饷必有责成之人。”战争前期曾国藩对武汉的认识非常深刻,他认为:“论天下之大局,可以通南北之咽喉者惟楚,可以制金陵之死命者惟楚,可以转粤东之饷道者惟楚。”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并没有这么做。湘军攻下武昌后,没有巩固湖北防御系统,建立根据地,立即东进,致使太平天国在1855年再次占领武汉,造成湘军军事上的极度被动。武汉再次收复后,胡林翼担任巡抚,苦心经营,为下游湘军源源不断提供军饷军需,湘军才得以逐渐走出困境。
收复江西、湖北后,规划金陵大局,曾国藩看到了湖北、江西作为根据地的重要意义,依托两省作为进攻安徽的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865年,清政府要曾国藩规划国家大局,关于西北问题,曾国藩提出了“先关内,后关外”的重要战略思想,即收复甘肃新疆失地必须以陕西等地作为依托,建立稳定的根据地才可以出兵关外。
湘军与太平天国在南方鏖战的时候,西北地区局势逐渐恶化。1864年,沙俄通过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侵占了中国西部领土44万多平方公里,并妄图吞并整个新疆。1864年,新疆地区的回族、维吾尔族人民,在陕甘地区回民起义影响下,在天山南北起兵反清,先后攻占库车、乌鲁木齐、哈密、玛纳斯和喀叶噶尔旧城。但是,这些打着反清旗号的武装暴动,一开始就被少数反动封建主窃取了领导权,成为他们搞割据分裂的工具。喀什噶尔的封建主金相印为了兼并汉城(今疏勒),向浩罕汗国求援。洁罕汗国派遣阿占柏率大军于1865年侵入南疆。阿古柏在南疆地区大肆攻城掠地,不断扩充势力,于1867年底以喀什噶尔为中心,成立所谓的“哲德沙尔”伪政权,自称“巴达吾来特阿孜”(意即洪福之王)。到1870年,阿古柏控制了整个南疆和北疆的部分地区。英、俄利用阿古柏企图分裂中国领土。然而,当时要直接进军新疆几乎不可能,因为陕西、宁夏等地回民起义,使清军难以向前发展。所以,曾国藩提出的“先关内,后关外”策略是非常正确的。他派遣得力干将刘松山协助左宗棠平定陕西、现在的甘肃,左宗棠以此为根据地,经过几年的准备,在1876年收复了新疆,维护了祖国领土的统一。甘肃形势曾经一度非常紧张,回民起义不断,新疆库车、喀喇沙尔、叶尔羌、乌鲁木齐汉城、满城失陷,巴里坤、哈密一带均有“回匪扰乱,是新疆情形极为吃紧”;俄罗斯利用当地的势力,企图分裂中国,形势非常严峻,引起清政府的高度重视,曾经先后派遣多隆阿、杨岳斌、左宗棠、刘锦棠等负责西北局面。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