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构建先进组织结构(4)
湘勇佳处有二:一则性质尚驯,可以理喻情感;一则齐心相顾,不肯轻弃伴侣。其不佳处亦有二:一则乡思极切,无长征久战之志;二则体质薄脆,不耐劳苦,动多疾病。
湘勇的优点是讲感情,讲团结;缺点是思乡心切,体质差,不耐久战。有这两个缺点,所以更需要团结,需要互相帮助。不团结,是国家军队的致命缺点,曾国藩深刻吸取了这一教训,从一开始组织军队,就注重团结。他的态度是:“大局所在,只论地形之要害,不得顾友朋之私谊,即君父谕旨所指示,亦有时而不敢尽泥也。”
牵涉到军队团结的问题,就不能讲面子。开始他和王鑫一起募兵,自筹粮饷,不依赖湖南政府,后来王鑫得到骆秉章支持,不听曾国藩调遣,曾国藩毅然不带他出兵。讲感情,也不忘讲物质激励。作为领导者来说,运用工资作为手段,激励追随者与员工是非常重要的。湘军采取的是高薪聘任制。不仅将领高薪,一般士兵也是高薪。士兵每月4两多,营官每月300两,统领带5000人,每月3600两。这样高的工资,是国家军队以前所没有的。出省还要加钱。抚恤费也高。当时二品京官年薪500两。古人说:“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六韬·三略》第004页)这么高的工资,对于濒临崩溃的湖南农村经济下的人们来说,应该是颇具吸引力的。有的人在战争中发了财,过上了好生活。曾国藩后来感叹说:湖南人要像以前那样靠带兵打仗发财很难了。高工资正是凝聚湘军的重要措施。
不断更新的湘军
很多领导者最大的麻烦、最感头痛的是: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队伍越来越大,人多成为组织的巨大包袱,却苦于没有办法解决。中国的机构改革自武则天以后,从来没有改出伟大的成就出来,原因就是没有好的措施。曾国藩找到了一个解决机构臃肿、人员庞大的问题,保证了湘军的“常新之气”。这种办法,就是淘汰制度。所谓淘汰,就是将不合格的勇从自己的组织中剔除出去,发给路费,打发他们回家。淘汰是曾国藩制胜的杀手锏,是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有力武器。
精挑细捡,从源头上堵。对于勇的挑选曾国藩是非常讲究的,要求做到“须择其精而又精者”,他曾经嘱托彭洋中给他在邵阳招募一个亲兵营,共需360人,但彭只招募了100多人,曾国藩说:“但求其精,不必取盈三百六十之数,若买菜求益也。”宁缺毋滥,是其挑选勇的基本准则。有一次他看见荫翁招募的600名邵阳勇,一个个“身材坚实,技艺矫健,不特远过湘勇,抑超乎岷老新宁诸勇之上”。看到这么好的勇,曾国藩就想挖到身边来当亲兵。可是荫翁不给。没有办法只好从其他的160人中挑选,最后只选了103人。曾国藩选勇有“五不”:城市人不选,标兵不选,浮滑者不选,体弱者不选,逃兵(勇)不选。一味到穷乡僻壤、深山老林中去寻找那些朴实、有家产的老实农民。他们吃苦耐劳,诚实可爱,尊敬统领,忠诚组织,团结互救,名利淡泊。有了这样一支军队,还怕打不赢仗?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