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饷项丝毫,皆天家之饷也,又岂陈启迈所得而私乎?乃陈启迈借此挟制,三次咨文,迭次信函,皆云不肯给饷,以此制人之肘而市己之恩。
饷项是天家的饷项,又不是陈启迈的,他为什么不给付?这句话的背后含义就是我所做的事情也是天家的事情,不是我曾国藩个人的事情。陈启迈理应无条件配合、支持,而不应该拿国家的饷项来购买个人的恩义。为国家干事,每一个参与者都应该无条件,这是至理。可是在实际工作当中,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很多人私心重,当国家需要、组织需要他们出力的时候,他们首先会想到自己个人、家庭、小团体的利益,甚至利用组织、国家的危急来经营做大做强个人利益。曾国藩没有看清这一层,“为国家不顾私情”,自然会碰壁。
至柔非柔
至柔非柔,是一种以柔克刚的领导术。我们知道,水是至柔的,但是水的力量是至强的。日本海啸,掀起十米巨浪,足可以吞灭一切。吕布英勇无敌、庞德也是战无不胜,曹操、关羽用水攻将其擒灭。领导者懂得柔术,一切困难都可以消除。
1857年3月到次年6月的曾国藩,处于事业极低谷、最不顺畅之时,以“内外交困”四个字形容最合适。外困,主要是环境的不容、不理解。国家在打仗,他要终制。对这个做法,很多人不理解、不满意。罗汝怀认为他不顾事情的缓急轻重、他先私后公,不顾天下的公义,而满足自己的私谊。左宗棠批评他虚伪、欺骗。左宗棠当时是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师爷,深得骆的赏识与重用,一言九鼎,他的评价立即得到湖南士绅的响应与认同。对此曾国藩很是烦恼,心中一直耿耿难以释怀。他离开江西后,局势正一步一步朝好的方向转化,丢弃的城市、土地大部分收复,他带去的人很多也得到朝廷的重用。这样他的内心就会产生大的不满、生出烦恼与痛苦。通过反省,曾国藩看到了自己过于强硬、刚毅的领导风格不适应官场,不宜于促进自己事业的成功。他接受了好友的建议,开始研究道家思想,内心变得超脱、轻松。他开始后悔自己过去太刚,所以受到阻碍,看到了“动心忍性,斯大任之基;侧身修行,乃中兴之本。”因此转向平实,“近月忧居猛省,一味向平实处用心,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固有。”
平实是一种较之于刚毅更趋向于平和的领导风格,是一种典型的柔术。平,就是平易近人,平常态度;实,就是实实在在,对人诚恳谦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谦虚不傲,放下架子,走近他人。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归纳的人,他总结的“家败四道、身败四道”非常有道理。“家败四道”就是“礼仪全废者败,兄弟欺诈者败,妇女者败,子弟傲慢者败。”“身败四道”就是“骄盈凌物者败,昏惰任下者败,贪刻兼至者败,反复无信者败。”八败之中,有两个是傲慢、骄盈。傲慢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神色傲慢。“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他有自己属于“生平颜病孰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笔下亦略近乎飞静中默省愆尤,我之处处获戾,其源不外此二者。”脸色与作文中都有傲气。这是他的毛病,是得罪官场的原因。改变之后的曾国藩,脸上焕发出勃勃的平易之气,行动上则俯身低就,主动与各路人等接触,主动去拜访各路人员,迅速拉近了与他人的距离。作为领导者,要想得到别人的支持,必须放下架子,走近他们、亲近他们,不论是上级,还是下级,或者平辈,一旦与他们亲近,效果立马会显露出来。1858年6月,曾国藩复出,他走的线路是湘潭—长沙—武昌—巴河—湖口—南昌。这一路,他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去拜见从总督、巡抚到各个部门的大小官员。总督、巡抚,曾国藩去拜见是必须的,但是一般的衙门的小官也去拜访,是不是多余呢?不是的。小官都是做事的,要见一次曾大帅,谈何容易。现在大帅亲自来拜访,感觉一下子就亲近了。以后曾大帅有什么要求,需要什么帮助,这些小官自然会鼎力支持。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