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呵护湘军集团安全(3)
本日接奉寄谕,亦令少荃亲剿金陵,而弟信又言广贼尚发米一斤四两,可知时候未至云云。余遂决计请少荃来金陵,同心办贼。今日先咨弟处,明日即咨少荃,并专案复奏也。今日陈虎臣自苏归来,具述少荃于吾兄弟休戚相关患难相顾,与昌岐之言相同,且炸炮轰倒之城,实可骑马而登,胜于地洞十倍。少荃亦有信来,愿派季泉带炸炮来助。吾意季泉来,不如少荃亲来,盖深知老弟之心,不畏少荃占弟之名,而颇畏季泉之勇不受约束也。弟接奉寄谕及兄此信,亦望作一信邀少荃前来会办。此事余踌躇已久,细思吾考妣今若尚在,吾以此疑敬询吾亲,必日:“速请李中丞来会剿,无令尔沅弟久郁郁也。
信中不惜请出地下的父母来劝导弟弟,可谓用心良苦。此后几天的信,大抵都是劝他不要独享大名以保身体的话。直到17日接到曾国荃已经写信去请李鸿章来会剿的信,曾国藩心中的石头才落了地,又写信去表扬他“豁达恢宏、识量过人”。
曾国藩真的希望别人来帮忙吗?不希望。4月份福明阿派遣六千人来,被曾国藩打发去守江北,就是证明。
但是曾国藩向朝廷表达希望李鸿章亲自来。李鸿章是他的学生,是深刻知道老师的心思的,又怎么会作出对不起自己恩师的事情来呢!曾国藩多次说道:曾家和李家就是一家。李瀚章、李鹤章、李鸿章都是曾国藩一手栽培出来的。李瀚章最初只是湖南的一个知县,李鸿章只是一个编修,他们能够做到“正部级”以上的高官,都是曾国藩的功劳。为什么曾国藩非要李鸿章来,而不愿意他的部下来?这是因为,李鸿章的部下“不受约束”,曾国藩有恩于李鸿章,却无恩于他的手下,即使有也不够深、不够厚,他们来,看到那么大一块肥肉,而不动心?而不争夺?李家军带的是新式武器,一顿猛攻,金陵城不破才怪。当朝廷谕旨下达到李鸿章时,淮军的一些将领看到立大功的机会来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的说:“湘军百战之绩,垂成之功,岂甘为人夺?若往,鲍军遇于东坝必战。”也有的说:“湘军之中疾疫大作,鲍军十病六七,岂能当我巨炮?”李鸿章终不为所动。他对上奏朝廷说曾国藩完全能够平此大乱,金陵即日可克。又说长兴没有攻下,不能进攻金陵。听说要攻打长兴,清廷只好说那你打下长兴再进攻金陵。不久长兴克复,朝廷又催。这个时候李鸿章拿出了一个好笑的理由,他说:“天气炎热,洋枪连放即红,多则炸裂;开花炮放至十数出,即不能着手等语。”对李鸿章迟迟不来金陵,曾国藩上奏朝廷帮他解释说:“李鸿章平日任事最勇,进兵最速,此次会攻金陵,稍涉迟滞,盖绝无世俗避嫌之意,殆有让功之心,而不欲居其名。”师生一唱一和,将一曲双簧戏表演的淋漓尽致。最后,李鸿章还是没有去金陵,从而,避免了曾李可能产生的矛盾。
第三,迅速攻克金陵。按照曾国藩的意思是不急的,但是曾国荃坐不住了,从5月开始,连续不断地进攻金陵。他知道唯有自己攻下金陵,才可以独享功劳。6月14日,洪秀全吞金自杀,6月16日午时攻克金陵,19日萧孚泗抓捕李秀成,朱洪章抓获洪仁达。这样才总算避免了曾李分裂的危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