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曾国藩学习领导艺术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五章 博弈湘军指挥权(4)(2/2)
    人才有正才、偏才之分,有帅才、将才之分。特点不同,用途不同。曾国藩属于正才、帅才,但是咸丰把他作为一个偏才来使用。正才偏用,无异于浪费人才。咸丰这样使用他,用意应该有两个:一是向全体湘军将士做出一个启用曾国藩的姿态,让他们不要责备朝廷;二是心里面仍然对曾国藩有顾忌,不想委以重任。加之,当时南有江南大营向荣重兵、中有淮北胜保、北有僧格林沁,不倚重曾国藩,也是有其依据的。对于这种情况,曾国藩应该是心知肚明的。

    1858年曾国藩复出时,面对一个新的形势,就是石达开从太平天国分裂出来后,成为一支“流寇”,没有战略目标,没有战略路线,打到哪里就是哪里,飘泊不定。一路经过浙江、福建、湖南、广西、最后达到四川。对付石达开,需要一支偏师。咸丰选中曾国藩追逐石达开。这不是曾国藩所需要的。

    1858年7月,曾国藩来到巴河,会见李续宾、李续宜、曾国华、彭玉麟等,提出了他的战略构想。根据他的构思,湘军的终极目标进攻南京,主战场是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战略步骤是由西向东沿长江两岸有序推进。这是曾国藩真正的战略意图,是他内心的真正想法。曾国藩是意志非常坚定,一旦选准目标,绝不轻易改变。他的一切行动都围绕这一战略,凡是与它相违背的,他都会想方设法改变之。这是他内心的刚正、内心的倔强、内心的执着,是他自始至终坚守的东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与咸丰的博弈上,他采取了外圆内方的守拙态度,采取了以柔克刚的迂回战术。所谓迂回战术,是你要我做什么,我就答应做什么;你要我往东,我就往东;但是我总要想方设法改变你,最后回到我要做的事情、我要走的路线上来。他将自己执着、倔强、坚持的性格隐藏于圆融的外表之中,表面上看似随和、随意、听话,实际上坚持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原则,不和上级咸丰发生正面冲突,从而获得咸丰的支持。这是一种大境界、大艺术。

    比如援闽。曾国藩刚刚部署好援浙的计划,石达开离开浙江进入福建,朝廷立即改令曾国藩援闽。在福建形势的分析上,曾国藩认为福建太平军不多,本地军队就可以解决,所以要他带湘军去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此他下定了决心不去福建,但又不能和咸丰冲突,于是他答应咸丰尽快进入福建境内,但是实际上却迟迟不去。他采取的措施:一是向咸丰报告湘军入闽的准备,将由云际关、广昌、杉关入闽,给咸丰吃了一颗定心丸。二是给自己找到一条退路,在入闽军队上做文章,部署在江西一带的湘军主力原地不动,他要带的是远在广东、湖南的张凯章等部,等这些军队赶到江西,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也许福建的太平军已经赶走了。打了一个时间差。等军队赶到江西时,千里迢迢,很多士兵累坏了、累病了,军队中出现了疫病,为曾国藩滞军江西提供了借口。他上奏咸丰说:“建昌、宁都各属,疾疫流行,为从来所未见。”张运兰一军有1200人病倒,萧启江有将近1400人病倒,吴国佐有800人病倒,刘长佑90%病倒。这两个理由都很正当,咸丰没有理由拒绝,只好“朕亦不为遥制”了。等到11月底,福建形势有所改变,他即提出移军景德镇,12月份,他又以眼睛问题请假一个月。这样就成功地留在江西,没有去福建了。

    又如援蜀。咸丰接到石达开要去四川的报告,立即命令曾国藩赴援四川。从当时形势看,石达开还在湖南一带,没有去四川的意图。接到命令后,曾国藩没有和咸丰顶撞,而是高高兴兴接受了指令。但是在具体的做法上,他则采取“迂回”的办法,企图改变咸丰。他向咸丰报告入川的困难,说身边没有一兵一卒,要是带走江西的所有湘军,那么刚刚安定的江西又要丢弃,是“顾此失彼,有碍大局”,即使将他们都带去,也只有1万多人,“剿固不敷,防亦不足。孤军客寄,伤亡难补。以势度之,恐无裨于大局。”提出添募3万人,水陆具备才可行。他缓缓向西推进,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到武昌,理由是士兵需要休整、长江风浪很大。到武昌后,迫不及待和官文、胡林翼等湖北官员商量征皖大计,根本不谈如何援蜀,自己也上奏章,阐述安徽局势的重要战略意义,提出了四路进兵安徽的战略建议,并且由官文具表挽留。四川本来就没有什么事情,这么一折腾,咸丰就答应曾国藩留下了。

    由于采取以柔克刚、迂回的战术,复出后的曾国藩没有再和咸丰发生权力冲突,他在咸丰心目中的形象逐渐改变,终于在1860年夏授予他两江总督之职。随着曾国藩职位的高升,湘军成为主力,得到了朝廷与各个地方的大力支持,政治地位也明显提高。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