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博弈湘军指挥权(3)
10月,咸丰立即下令曾国藩“即将选募之楚勇六千名,酌配炮械,筹雇船只,由该侍郎督带驶出洞庭湖,由大江迎头截剿,肃清江面贼船。”
11月,江忠源被任命为安徽巡抚,就急急忙忙奔赴安徽。而他所带的兵力远远不够。当时太平军在安徽所向无敌,攻克安庆省城、桐城、舒城,威逼庐郡,周天爵、吕贤基战死。宋晋建议朝廷命令曾国藩“挑选练勇,雇觅船只,顺流东下,与江忠源水陆夹击,速殄贼氛”。咸丰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且立即命令曾国藩:“自洞庭湖驶人大江,顺流东下,与江忠源水陆夹击。”
12月16日,咸丰下旨,要求曾国藩赴援安徽,“以济燃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咸丰想急于调动这支军队的心情是如何迫切。而他对当时曾国藩训练军队的情况缺乏具体的了解,究竟训练得怎么样,能不能立即拉出去打仗,拉出去后胜算有多大,一概不知。
对于咸丰急于星火的催逼,曾国藩采取的博弈策略就是按兵不动。所谓按兵不动,就是准备不充分不出兵。准备主要包括勇的招募与训练,战船的制造、购买,枪炮武器的添置,后勤保障的筹措,军队编制的设计等等。曾国藩从1853年9月开始构思练勇6000人,10月底考虑水师的问题,按照计划进度,组建水陆两军,至少要到1854年元宵节以后才能出征。曾国藩与咸丰的矛盾、冲突其实就是三个月的时间问题。对于曾国藩来说,有了几个月的准备,就可以拉出一只像模像样的军队;如果没有这几个月,拉出去的也许就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曾国藩组建水师,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考,一切从零起步,要船没有船,要炮没有炮,要钱没有钱,摸着石头过河,一切都要自己去摸索、自己去想办法,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比如战船,采用了几种模型,都不成功;又比如子弹,曾国藩亲自试验,开始用生铁,没有做成,后改用熟铁才成功。筹备粮饷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现在御贼不难于陆,而难于水;不难于兵,而难于饷。”曾国藩做事讲究充分的准备,他秉着对勇,也是对自己与事业负责的态度,强调:“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特别是对于勇,他十分强调训练,认为“新招之勇未经训练,断不可用。”训练时间上,起码要二个月,才可以带上战场。对当时的战争,曾国藩看得非常清楚,与太平军决战长江,“不难于陆战,而难于水战。”12月,大多数船还在船厂,根本称不上是炮船,拿什么“驶出洞庭湖,由大江迎头截剿” ?更莫说是,“肃清江面贼船”。所以说,咸丰的指挥纯粹是“病急乱投医”,抓根稻草当救星,属于盲目的瞎指挥。按照这种指挥出兵,带着一批没有经过训练的、善良、纯洁的乡下青年去打仗,不是去送死,又是去干什么呢?而且曾国藩是靠民间的力量、靠自己的募捐组织军队,国家不出钱、不出人、不出力,没有明显的后发优势,禁不起失败,“如其毫无把握,后此更难措手。”“一经挫损,后遂无继。”所以不能不慎重,不能不拒绝咸丰的瞎指挥。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