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卓有成效的激励术(4)
领导兼老师,甚至于兼父兄,数职合于一身。那么怎样去教育追随者呢?主要有五个方法:
勗之以学,教之以身,诫之以言,试之以文,考之以事,诱掖如父兄,董督如严师,数者缺一不,乃不虚设此局。仆坐言辞钝拙,不善训迪属吏,常用为愧。若阁下能殷勤教训良吏,则旧怨尤可全消,而亦足补鄙人所不逮也。
这是曾国藩教导丁日昌怎么教育下级的办法,他所说的教育方法,我认为是很有价值与意义的。
勗之以学,曾国藩最典型的做法是将军队变作一所学校,带领有知识的下级军官给士兵讲课,一边书声琅琅,一边炮声隆隆。领导者之间,也常常探讨学习之法,学习之效,使得湘军成为一支学习型军队。
教之以身,是领导者以身作则。曾国藩非常重视榜样的作用,认为一二人既可以起到转移风俗、形成正气好学的良好风尚。他在《告直隶士子》与《原才》一文中,以及其他地方对这个问题都有论述。《原才》一文如下: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时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有国家者,很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