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实用有效的学习术(5)
同年12月12日,曾国藩水师在湖口遭到太平军的沉重打击,也是“调度乖方”的结果。当时太平军将领林启荣镇守九江、石达开等在湖口,曾国藩采取“越寨攻敌”的办法,越过九江,直指湖口。这次战役,曾国藩在上给皇帝的奏章中是这样记述的:
是夜三更,该逆复用小划三四十号攒入老营,烧我船只,两岸贼匪数千,火箭喷筒,迷乱施放,呼声震大。我军以内河百馀小船未归,无以御之,被焚大战船号,小者数号,杂色坐船三驶,李孟群、彭玉麟不能禁止。次日,悉回九江大营。
这次战役中,曾国藩的坐船也被太平军拖走,很多机要文件遭到遗失。曾国藩觉得无颜面对北京的皇帝,再一次投水。这次战役是湘军由进攻转为防守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湘军水师分为外江、内湖(或内河)两支,而且战斗力严重削弱。特别是内湖水师,船单力薄,深陷太平军的包围之中,随时都有可能被消灭。湖口之败后,湘军一直处于低潮阶段,直到1857年情况才稍微好转。湖口之败,曾国藩坦诚承担责任,他说:
当时越九江而下攻湖口之策,故发于国藩,定于罗君罗山、刘君孟容二人,事败之后或深咎此策之失,且专归罪于刘君者,非事实也。
湖口之败,研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指挥失误造成,即指挥员没有很好地控制军队进攻的速度。军队进攻的速度倘若失控,就容易被敌人利用。而这个速度需要总指挥去控制。曾国藩就是没有控制好这个速度,所以招致失败。湘军从年初打到年尾,除了靖港、岳州等几次失败,总的形势是节节胜利,一年扫清湖南全境、攻克武汉三镇、田家镇大捷等,一路顺风。胜利冲昏了头脑,湘军中弥漫了一种“胜利之气”,以为太平军好打,产生轻敌之心、速胜之志。白天,水师与太平军作战,在小胜后,萧捷三、段莹器、孙昌国等,想迅速清除鄱湖以内的太平军,率领“轻便之舟,勇锐之士”,长龙、三板一百二十馀号,乘胜追击,直到姑塘以上,晚上也没有回到大本营。这就给了太平军以可乘之机。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失败并不可怕。曾国藩早期的这几次失败,让他清醒,让他明白。他不是一个擅长“战阵”的人领导者,而是一个擅长“教练”的领导者。所谓“教练之才”,其实就是统帅之才,是帅才。从此他不再亲自指挥具体的战斗,一心只做自己的“教练”了。在战略战术上,更加注重规划长远,注重稳重平实,不再冒险轻进。“以是不敢壹意进取,而存一防守之志。”而防守则“总以深沟高垒,能自固守为主”。不亲临前线指挥打仗,稳坐大本营,用毛笔指挥,用书信调度,最后打败了全盛时期拥有六十万军队的洪秀全。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