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高远浩大的胸襟术(4)
大局意识,有时表现为放得下。1865年5月,曾国藩受命北上剿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各项基础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如坚壁清野,他派遣大量的委员到各个村镇,开展清理工作,将一批与捻军关系紧密的危险分子清理出来,基本上断绝了捻军的民众基础。他采取分段防守的措施,将捻军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虽然剿捻没有明显的效果,但是由于大量基础性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胜利的曙光已经显露出来;但是朝廷的高层对此并不清楚,那些喜欢清议的人也不清楚,他们大肆指责曾国藩、批评曾国藩。不得已朝廷更换了指挥权。临阵换将,本来是军事指挥的大忌,特别是更换曾国藩这样立了大功的指挥者,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可以想见的。对此曾国藩态度泰然,不仅不闹个人情绪,相反,请求以散员身份留营效力。要求以散员身份留营,目的是为了帮助照料、维系湘、淮军心,确保苏、鄂血脉畅通;“默运潜移,使霆、湘两军与少泉水而后安,绝非挟军心以自重。”参加剿捻的主要军队包括淮军的刘铭传、张树声、周盛波等,湘军的刘松山、鲍超、曾国荃等。曾国藩担心李鸿章难以统一调度,所以决定留在营中维系军心。这一想法完全是出自大局。要是换了另外一个人,也许就会闹情绪,甚至挑起矛盾,或者趁机离开危险的战场,去做太平宰相。而曾国藩却宁可不当两江总督之类的高官,愿意为新来的领导者效劳。这样的胸怀,何其广大!
处理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的矛盾,曾国藩注重大局。沈葆桢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时候,沈葆桢只是一个普通的道员。所谓道员,职务只相当于现在的巡视员,属于正师级。资历也很浅。但是曾国藩非常看重他的才华,反复写信要他走出家门,为国做事。他向朝廷推荐,说沈“该道器识才略,实堪大用,臣目中罕见其匹。”同治元年任命他担任江西巡抚。沈担任巡抚后,为了厘金的分配问题与曾国藩发生争执。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