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与黑暗在向前无穷延伸的过程中,所谓时间空间的占有其实如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而在此过程中,哪个是无始之来的前、高?倒费一番周折。人为设定的结论,本来有积极与消极人生观念产生的起始。
但我却想,在本来面目上,必然有一种固定不变的起始,在阴阳中、刚柔里,分别是阳刚面起作用,虽然在它们无穷向前、向后推进、回转的过程中,一切进行的最终无分别。唯有此,宇宙乃至人生才有简易可知的把握,一切才可活泼地运转至今。
所以如《易》中之数理推演的联想,阳(奇)数,阴数(偶数),所谓12345或者1234,以此类推全部无穷尽以阳(奇)数或阴数(偶数)结尾的数。阳(奇)数总是在前,阴数(偶数)后手和上。虽然在全局上阴阳对峙,奇偶相对,相互无差别。在局部上,阴数(偶数)却永远落了后手。这些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便这样继续阐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高低相合、长短相较、音声相合,乃至由形而上之道,合推出行而下之用。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一气呵成,所谓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世间种种姿态无不从此脱胎而出,即《周易》所云: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一部《周易》,一些简单的时光,一分寂寥的心情,看着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树叶的阳面脉络清晰,阴面沉潜寂然,心终是无分别的,胡乱地想着什么,身在闹世,得一分楚云出岫心,残阳拂水意,究竟难得,且不如就着“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斯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引”,静默再静默,任阳光哗然,光阴载沉载浮。
读《易》是人生美妙的一个过程,人生可长可短,其真谛就在于你如何去体会其中的境界。把心放平静一些,不要带着功利的目的去看待当下的生活,那么阳光就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如约出现。所有的哲学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人如何活着,《易》也概莫能外,好好地活着,是人生最大的意义。读一些书,了解一些道理,抛弃掉那些急功近利的念头,我们会发现活得舒服也不是一件难事。关键在于我们要勇敢地敞开怀抱,对等待敲门而入的阳光,说声,进来。
观心自照:度门神秀禅师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此生停留在“有”,身是有的,心是有的,尘埃是有的,因而未能触及“空”性。但禅亦是有目标可达,擦拭心灵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因为一个人进入心念安静虽是要经过时时拂拭,但是要得到般若,则不是光靠拂拭就能得到的。所以慧能六祖“顿”法直通般若实相殊胜,但神秀禅师的“渐”法却也开了通向自性的一个口子。他的人格与风格还是值得赞叹的。
“亚圣”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评论墨家“兼爱非攻”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唐代诗人孟郊有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说尽了世间的亲情。谁说过,善待我们的老人,爱护我们的孩子,就是民族精神的真正希望所在。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以“孝”道立国,在跨入21世纪时,面对风云变幻的改革开放,重提人间之“孝”,善莫大焉。每个人都有父母,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自己;他们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的路,他们是世间最温暖的名字。而对于我们来讲,关爱身边的老人,关爱身边的孩子,不仅仅意味着责任,更意味着一种人间大爱的彰显。
第五章 何以喜乐我们的心
——亲情世界
“子欲养而亲不待”,人间的大痛莫过于此。少年时的依恋,青年时的分别,在我们人生进入壮年时,他们相继撒手离开尘世,给我们的心灵造成多少难以言喻的创伤!我们只有一颗孝亲、感恩的心。曾几何时,他们、她们在我们面前是一棵大树,而在时间之外,这棵树衰老了,曾经的孩童,渐渐接过家庭、生活的担子,但相濡以沫的真情却经久弥远地温暖着我们未竟的人生旅程。多少年后,我们会明白,亲情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在亲人还在的时候,我们要珍惜那些相聚的日子,它是我们汲之不尽的生活动力与源泉。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