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制度只是底线
一位朋友经常抱怨在他上班的路上有一段限速的道路:“好端端的一条路,凭什么要限速60码?真不知道交管局是怎么想的!”这时总会有人站出来附和。乍一听也觉得这位朋友说的很有道理,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感受。我静下来思考,这段路的前后都允许跑到100码,唯独在这儿限速60码,一定有它的道理。当你按照60码的要求行驶的时候,你是安全的,所以你不能明白为什么要限速60码;当你跑到100码的时候出事了,再明白60码的道理却已经晚了;当你跑到了100码仍然没有出事,也不能表示60码的错误,只是表明在100码时出事的概率会更高。我们不要用自己的生命挑战60码,相信在这个问题上交管局比我们专业得多。这是每位开车的人必须读懂的“60码理论”。
员工对组织制度的执行也是如此。制度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不偏不倚地按照要求去执行,这类制度称为“唯一性制度”。例如,针灸医生针刺某穴位,医学上要求的深度是1厘米,如果针刺了05厘米或者2厘米都是错误。另一类制度是岗位的底线要求,连这个底线都达不到,你就不能算是企业的员工了,这类制度称为“底线性制度”。
翻开很多企业的制度管理手册,发现大部分制度都是底线性制度。企业规定8点上班,并不是代表8点整你正好走到了办公室的门口,你就是优秀员工了。员工如果想每天踩准8点进办公室,一年迟到的次数估计是180次左右,可能不出一个月她就应该递交辞呈了,因为她没有达到制度要求的基本底线。某企业的管理非常散漫,既然很多人都要迟到一会儿,企业就遂了大家的心愿,改为“迟到5分钟不算迟到”。可人都是有惰性的,大家又想踩8∶05分的点进办公室,结果还是迟到。企业无奈地改为了迟到10分钟不算迟到,又改为了15分钟不算迟到……后来干脆出台了不算标准的“标准”:鉴于本市塞车严重,如果不能准点赶到办公室,只要提前打个电话过来,都不算迟到。当大家都在欢呼雀跃、歌颂组织“人性化”管理的时候,一个“伟大”的企业已濒临倒闭了。
北京某医院的头颈外科病人很多,平时大家忙于工作,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科主任安排每周一、周四提前一小时上班,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交流。大家都是为自己学习,科室只是提供一个学习平台,因此,这个小时不算作加班,很多医生特别珍惜这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甚至把它当成了科室的“福利”。前年冬天,主任也邀请我体验一次他们科室早晨的学习讨论会。结果当天早晨正好下大雪,开车较慢,赶到会议室时,我迟到了,但面对同样恶劣的天气,科室三十多位医生,年轻的二十出头,年长的七十多岁,没有一个人迟到。这件事情让我心有余悸,幸亏我只是旁听者,如果我也是这儿的临床医生该怎么办?如果那天正好是我主讲,结果迟到了半个小时,该如何收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