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寻求快乐的真谛(6)
环境的改变会使压力就此“转弯”。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位女学生,由于功课压力大,同学之间竞争激烈,导致头疼不已,每天都要服药“减压”。后来,她移民到新西兰,课业轻松了,环境优美了,人际关系简单了,不仅功课总是第一名,而且再也不吃药了。压力小了,身体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抗议和示威了。
事实上,去除压力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因为压力永远都不会消失,就像呼吸一样,如影随形,无从逃避。一个人,在每个生命阶段,都会有压力相伴,不同的只是性质与强度。事实上,迅速摆脱压力是不可能的,你所能摆脱的只是对压力的看法,任何重大压力的减轻都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进行许多有意识的心理调节。对此,一位老中医曾感叹道,中国人面对疾病常有“断根”的观念,事实上,面对一些慢性疾病及其背后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与之融洽相处,要了解自己什么时候容易发病,什么人或事带来压力,如何避免,如何应对。
心理学家指出,压力是对精神和承受力的一种要求。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是否受到压力的不是外界的诸种因素,而是我们对这些因素作出的反应,因此说,真正伤害我们的往往不是客观的压力如何,而是我们自身的不良情况和反应,就象被人造谣一样,错误的只是造谣惑众的人,而非被攻击者,只有当被攻击者因此而忧虑、烦躁乃至抑郁,造谣才变成了中伤,这就有点象对待狗,你越把它当回事,它叫得越厉害,越来劲。所以有一个作家说,“要把不快当作狗”。
从这种意义上说,许多人的压力都来自内心,是对压力的错误认识导致了压力的产生和加剧。应该认清的是,压力是生活一部分,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压力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适当的压力也会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斗争的热情,从而加强对自身潜力的挖掘,巴尔扎克不就是在债台高筑的情况下,才写出了旷世巨著吗?
当然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巴尔扎克那样在压力下有更精彩的表现,但适度的压力有时确实会让我们做事更有效率。有心理学家甚至鼓励我们,有时不妨要营造适度的压力氛围,增强动机,以便我们更有冲劲地去完成任务,激发潜能。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今天的压力要今天清。因为压力是会累积的,如果你不能及时“化淤”,哪怕是再小的压力,日积月累之后就会成为一座火药库,只要一点小火花,随时就有引爆的可能。
在重压之下,人往往会有最真实的表现,他的意志、品质、胸怀、幽默感和生活情趣都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很多平常日子看不到的一面也会展示出来,这也是观察一个人最好的机会之一。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