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他人的心理,进退自如
有一句话叫“跟着感觉走”,在社交活动中,我们往往喜欢用自己的感觉、直觉去评判一个人。但是,感觉给我们带来的只是表象的一些内容,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来揣摩他人的心理,才能让自己进退自如,这才是社交的最高境界。
那么,如何揣摩他人的心理呢?言辞能彰显一个人的性情,神情能透露一个人的内心,行为会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对于我们所交往的对象,我们都要能够做到细心观察、深度挖掘,才能对其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准确把握其心理。
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和珅就非常善于揣摩乾隆皇帝的心理,很得乾隆皇帝的欢心。
清朝刊印《二十四史》的时候,乾隆皇帝对此非常重视,常常亲自校勘,每校出一件差错来,喜形于色,觉得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觉得很是痛快、惬意。乾隆这种自我满足的心理也很快被善于揣摩别人心理的和珅及一些大臣发现了。
于是,和珅和其他一些大臣,为了迎合乾隆的这种心理,就在抄写给乾隆看的书稿中,故意在明显的地方抄错几个字,以便让乾隆校正。这个奇妙的方法的确显示出了乾隆学问的“高深”,比当面奉承他学问“高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皇帝改定的书稿,别人就不能再动了,但乾隆也有改不到的地方,于是,这些错误就传了下来,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殿版书中常有一些错误之处,有不少就是这样形成的。
和珅的确工于心计,头脑机敏,善于捕捉乾隆的心理,总能选取恰当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欢心。而且,他还对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习惯等,进行细心观察和分析,尤其是对乾隆的脾气、爱憎等了如指掌。往往是乾隆想要什么,还没等开口,和珅就想到了,有些事情乾隆没有考虑到,他也安排得很好,因此,他很受乾隆的宠爱。
和珅在历史上是个大贪官,为世人所不齿,但是在揣摩、把握别人的心理方面,他确实是一个大师级的高手,连乾隆皇帝也被他哄得舒舒坦坦,可见他这方面的造诣有多深。
相反,历史上有不少既聪明又有能力的人最后却身首异处,如杨修被曹操所杀,韩信被吕后所害,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他们虽然有能力,但不懂处世之道,不会揣摩别人的心理,不知道讨上司喜欢,最后惨遭杀害。可见,学会揣摩别人的心理,也是明哲保身之道。
小马和老李是同事,他们两个工作都很努力,业绩也都很出色,不同的是小马平时善于观察上司的举动,并主动接近上司,而老李从不知道主动接近上司,我行我素。
经理一向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在工作上也颇为得心应手。可是,这一天,他似乎非常烦躁,只要是找他汇报工作的哪怕是一点儿小事也受到了他的大声呵斥。于是,大家都不愿意去经理的办公室,怕撞到经理的“火枪”上。结果过了一会儿,经理出来巡视,只要发现小马他们有一点儿错误,就又开始训斥,大家都不敢说话。经理看大家都不说话了,似乎还是显得很烦躁地回了办公室。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