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思路价值百万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一章 给自己好的改变(4)
    第十一章   给自己好的改变(4)

    佩特逊发现了这个细节。他在想:自己的烧杯没有洗干净,或者是自己操作时有了疏忽?佩特逊反复地进行实验,更加细心地操作。但是,结果还是一样,样品中总有一些铅的成分。佩特逊决心把这个问题弄清楚。问题常常是发现的开端,是创造的种子,揭开了问题的原因,就是一种科学发现。

    毛病出在哪里呢?

    他怀疑蒸馏水不太洁净。然而,经测试,蒸馏水是纯净的。他又测试空气是否洁净,结果发现空气中有铅的污染,空气中的铅污染又造成了样品的铅污染。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也为了获得纯净的样品,他搞了一个超净实验室,这就是说,进入实验室的空气也是经过净化的。结果,在超净实验室中生产的试剂达到了要求,没有了铅污染。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佩特逊在研究铅的同位素问题时,无意间发现了空气中存在铅元素,它造成了严重的铅污染。

    佩特逊由此步入了铅污染研究领域。后来,他条分缕析地提出了铅对生态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铅污染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等一系列经典课题……从空气到海洋,从古代到现代,从生态到历史,再到人体健康,最后佩特逊把铅污染的相关问题搞得清清楚楚。

    无独有偶,美国昆虫学家卡拉汉教授也是从一些细节问题入手,开始研究“飞蛾扑火”的秘密的。

    “飞蛾扑火”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指弱小的东西自不量力,自讨苦吃,甚至自取灭亡。人们注意到了飞蛾投火的现象,但是,恐怕很少有人会去思考飞蛾为什么投火。是自杀吗?表面上是自杀,但是,它为什么要投火自杀?自然状态下的生命不会有意地自杀。飞蛾投火的原因何在呢?卡拉汉教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最后他敏锐地抓住了几个细节问题:

    小小的飞蛾何以要自己找死呢?为什么有许多种类的飞蛾会冲入烛光中去呢?火焰的色调与蜡烛相似的燃烧着的一块木材就并不会对飞蛾有这样的吸引力,要不,飞蛾为什么不飞进野营者的营火里去呢?要是对飞蛾诱惑力最大的是可见光,那么营火和烛光应该具有相同的吸引力……也许这棕色的小飞蛾是对这闪闪烛光情有独钟!若是果真如此,那么这灼热的烛焰中,除了可见光之外,必定还有其他东西。

    他进一步想到,火焰发出的光谱中,有可见光,也有不可见光。紫外波段和红外波段的光对人眼来说,都是不可见的,由此,他想到了不可见光有可能是引起飞蛾投火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可见光中,有紫外线,有红外线,是哪一种不可见光吸引了昆虫呢?他推测,吸引昆虫的是红外线。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