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曾国藩 做事胡雪岩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五章 自强磨砺天不负(7)
    第五章 自强磨砺天不负(7)

    为了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同时也与过去懵懂的自己告别,曾国藩将原来的字伯涵改为涤生。这是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曾国藩将其解释为:“涤乃涤其旧污之染”,意思是要将原来不好的习惯、脑中落后的思想都涤荡一空。而“生”的意思则是“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曾国藩已经诞生了,从此要告别原先那个懵懂无知的自己,成为有抱负的自己。智慧的渐增让曾国藩觉得自己正在走向新生,他为自己定立了一条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这也成为曾国藩一生都在实践的人生目标。

    在开启志向之门后,曾国藩便立志要成为一名君子。而他更认为君子立志,应该有包容世间一切人和物的胸怀,在内以圣人所称颂的那些道德为体,而在外则以王者仁政为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功业,对得起自己父母的生养,成为天地之间的一个“完人”。这是典型的儒家道德观,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他所忧虑的是自己的德行不修炼,学问不精通,沦为一个无任何所长的常人。当万民得不到教化时,曾国藩便认为自己应该深深忧虑;当蛮夷开始入侵自己的故土时,作为君子的他会深深忧虑;当小人在位而贤德之人受到迫害时,他也会深深忧虑;当百姓们都不能因为自己而获得恩泽时,他更会深深忧虑。所有这些,都是对于万民、国家和朝廷的忠诚,更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曾国藩的价值观中,这些才是一个人值得为之拼搏奋斗的事,才是值得自己奔赴的远大志向,至于一己之伸曲,一家之饥饱,自己的荣辱、贵贱甚至别人对自己的毁誉,都无暇顾及。

    确立了经世济民的远大志向之后,曾国藩还时常用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抱负,他十分自信地在诗中写道:“荡荡青天不可上,天门双螭势吞象。豺狼虎豹守九关,利齿磨牙谁敢仰?群乌呀呀叫紫宸,惜哉翅断难长往。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乡。”诗中的曾国藩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向往,并坚信自己终究会有一天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凤凰一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令九州都为之震动。此时的曾国藩虽然年轻,但是却将自己定位成一棵生长在山间的巨大木材,终究有一天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常常将自己比喻为李斯、陈平、诸葛亮等历史上的豪杰人物,幻想着从布衣成为一代名相,为国家作出贡献。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