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年轻人参与管理
柳传志如是说:“培养年轻人主要是考虑把事业做大,我用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参与管理。”
精彩解读
柳传志十分注重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小时候熟读《三国演义》,他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有深刻的理解。想当年,诸葛亮计出奇谋,三分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千百年来,他作为智慧与道德双重代表的形象一直留在人们心中。然而,诸葛亮不仅没能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而且蜀国还是三国中最先亡国的一个。对于诸葛亮这样的悲剧结局,柳传志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认为,诸葛亮的失败,除了与当时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因素有关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培养人才不利。柳传志说:“诸葛亮后来身居丞相之位,工作不分大小多亲历亲为,自校簿书,罚二十以上亲览,没有着力为蜀汉政权造就和培养后续人才。”
以史为鉴,柳传志吸取诸葛亮失败的教训,很注重人才的培养。他说:“以我办联想的体会,最重要的一个启示是,除了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战略的判断力外,培养人才,选好接替自己的人,恐怕是企业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了。”
柳传志认为,在联想的早期,首要的问题是求生存,与创业伙伴相比,柳传志对企业的认识要深刻一些,市场感觉也好很多,因此,早期的柳传志经常个人拍板决定一些事务。后来,生存问题基本解决了,企业要继续发展壮大,这时候柳传志就开始注意接班人培养的问题了。
从1997年开始,柳传志着手培养接班人。他要求接班人必须符合两个标准:第一,要有上进心。只想找一份工作的人,在联想没有大的发展;第二,要有悟性。悟性是一种反思能力,过高地看重自己,不能领悟别人的成功秘诀,那只是聪明而已,还达不到智慧的程度。为了培养接班人,柳传志有意识地把指令性领导方式变成指导性领导方式。他说:“培养年轻人主要是考虑把事业做大,我用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参与管理。”从1997年开始,特别1998年以后,柳传志有意识地从第一线往下退,特别注意把自己架空一点。从那时起,他有一个极为清醒的认识,联想的领导架构不能是一台日益庞大的齿轮箱,必须由他来带动大大小小齿轮一起动。联想需要“多缸发动机”,每个缸都能产生强劲的动力,再有机地合为一体。这种发动机的工作方式就是把责权利充分赋予年轻人,让他们自己独立地去发力,主动思考加创造执行。柳传志的这种做法有几个好处:一是群策群力,企业能避免大的决策失误和经营震荡;二是下属有职有权,积极性能调动起来;三是当下属独当一面后,他自己能腾出时间和精力思考一些关乎公司发展的更重大、更长远的问题。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