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富贵与贫穷(2)
我们还见过这样一种人,他们的眉眼之间洋溢着和气,动不动笑容满面,说起话来妙趣横生,不忧不愁,这是知足常乐。
懂得知足的人才能常乐,不与人比,坚持自己的原则。
物极必反,知足常乐讲究的就是适当的放弃与取舍,不是因为一时的贪恋与执迷而失去更多,甚至整个人生。
上帝拿着两个苹果,让一个男子挑选。这男子权衡再三,终于下决心选了一个认为满意的。上帝乐意赐予他。不多久,他突然转身要换另一个,回头上帝已不见了。他于是耿耿于怀过一生,终不快乐。没有到手的那个苹果肯定比自己手中的好吗?不一定,那么为何要忧愁一生。其实我们只是取得,什么都没有失去,除了时间,但是时间是抓不住的。
常言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佘”,“知足常乐”。想象自己的一生并不比别人少多少。吃穿住行,只要够自身需要即可。学会知足,我们才能在失败面前不灰心丧失,在成功面前不骄傲自满,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淡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胡九韶是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 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什么?
古人说:“贫贱是苦事,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是苦。”贫贱自有贫贱的乐道,富贵也有富贵的苦衷。辛勤耕耘,收获金秋,老婆孩子一壶酒,是普通家底的乐;美食美色,大腹便便,一身富贵病缠身是富贵人之苦。苦与乐皆由知足与不知足的心态使然。知足常乐乐更乐,欲壑难填乐中悲。
古人的“布衣桑吃,可乐终身”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更多的时候,知足常乐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拥有自己梦想得到的东西而喜上眉梢,笑逐颜开,烙下一串串深刻的记忆,今日重温,也许会忍俊不禁,无论行至何方,所处何境,知足常乐永远都是情真意切的延续和朋友。
知足常乐是人生的崇高境界,是一种心境内外的修养,是一种道德的修为。知足常乐绝不是做作、无为、平庸和抱残守缺;更不是短浅、无欲、苦行和不思进取。知足常乐是没有怀疑嫉妒,没有抱怨,没有恐惧和绝望。既体现了一种为人处世的尺度,又体现为修身养性的一种内在素质。它对人生,社会呈现为一种和谐,闲适的氛围,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哲学。知足亦是洞察人生百态,看透世事无常后的一种大彻大悟的坦荡胸怀。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