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为自己留后路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人,他们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吭不响,得理也让三分,显得绰约柔顺,君子风度。前者,往往是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后者则具有一种天然的向心力,一个活得叽叽喳喳,一个活得自然潇洒。
有理、没理,饶人不饶人,一般都在是非场上、论辩之中。假如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问题,自然应当不失原则地论个青红皂白,甚至为追求真理而献身,这也值得。但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往往为一些非原则问题,小小的皮毛问题争得不亦乐乎,谁也不肯甘拜下风,说着论着就较起真来,以至于非得决一雌雄才算罢休,结果严重的大打出手,或者闹个不欢而散,鸡飞狗跳影响团结。
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就是放对方一条生路,让他有个台阶下,为他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这不太容易做到,但如果能做到,对自己则好处多多。
人要能站到高处,往想,便能理解别人,宽恕别人。看着像是“窝囊”,其实那是人格的完美高尚。带来的那种崇高美感,是一种千金难买的精神享受。
中国传统美德讲究“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天我们说待人能宽容,能原谅人也是一种美德。虽然我们从小就知道比海洋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然而要做到却并不容易。
俗语说,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也就是说原谅别人的过错、冒犯或失礼之处的人并不是傻子,傻子才不会原谅别人。人与人之间,发生争执和碰撞都在所难免。一旦有了纷争,即使认为自己一方在理,也应避免过分地数落、指责。毕竟,谁能一点毛病和错误也没有呢?
杀人不过头点地,得饶人处且饶人。待人宽厚是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自古至今,宽容被圣贤乃至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而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并且视为育人律己的一条光辉典则。我们每个人做事不要做得太绝,要给自己和别人留有余地,也给自己和别人一条退路,何乐而不为呢?
曾经有位留美归国的硕士应聘到一家贸易公司上班,他不但学历高,而且口才极佳,业务能力也强,在会议中屡崭新角。可每当他听到其他同事提出一些较不成熟的企划案或是某些时候得罪到他时,他总会毫不客气地破口大骂。在他的观念里,这样并无不妥。因为这一切都是“师出有名”,如果不是别人有误在先,也轮不到自己开炮。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