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审时度势,应时而变(1)
商场如战场,经营商业与用兵之道是相通的,所以我们亦可以说:“商”者,诡道也。这便是说,做生意要做到审时度势、应时而变,万万不可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随机应变,打破成规
胡雪岩深谙商道,能够在充满风险的商海中,时刻注意了解当前时势的特点,及时地预测可能要发生的变化,审时度势,应时而变,采取积极灵活的应对措施,使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
胡雪岩帮助王有龄运送漕米时采用就地买米的策略,就是一个典型的打破成规随机应变的案例。
当时王有龄刚刚担任浙江海运局坐办,就遇上了运送漕米这一件难以完成的公事。
“漕米”的“漕”,本义是以舟运谷,特指将朝廷在江南征收的稻谷由运河运往京城,以供应中央政府使用。因为这些稻米都由运河北运,故而称漕米。由于晚清吏治,漕运积弊已久,主管漕米征收解运的人能够从中得到好处,因此漕运主管是可以捞钱的一个肥差。
只是这一年浙江的情况不比往年,上半年闹旱灾,钱粮征收不起来,且运河淤积严重,河道浅,官府又无力疏通,没有办法行船,因此浙江漕米至九月还没有启运。同时,浙江负责运送漕运的长官藩司椿寿,由于没有给巡抚黄宗汉送礼,与黄宗汉结下怨仇,被黄宗汉以没有完成漕运为由,严厉处罚,以至自杀身亡。王有龄上任后,漕米已改为海运,由浙江运到上海,再由上海从海路运往京城。漕米是上交“公粮”,每年都必须按时足额运到京城。所以,能不能及时完成这桩公事,不仅关系到王有龄的官场前途,甚至事关生死。
更加麻烦的是,如果按常规办,这桩公事几乎就无法完成。一是浙江漕米多年来欠账太多,达三十多万石之巨,二是船队的运力不足。以前漕米可以交由漕帮运到上海,可是由于河运改为海运,等于是夺取了漕帮的生意。漕帮巴不得漕米运不出去,肯定不会为官府出力。那时你急他不急,慢慢地给你拖过期限,官员的职位就保不住了。
这桩无法解决的麻烦事,被胡雪岩用就地买米之计十分容易地就给化解了。胡雪岩认为:朝廷要米,看的是结果,并不管你的米是哪里来的。只要王有龄能按时在上海将漕米足额上交朝廷,也算完成了任务。既然如此,浙江可以在上海当地买米,差多少就买多少。这样省去了漕运的麻烦,问题也就解决了。
就地买米,解决漕运麻烦,严格说来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意。从这里可以看出胡雪岩遇事思路开阔,头脑灵活,不墨守成规的本事,他能够准确地看到事情的关键。比如黄宗汉、王有龄以及浙江藩司等人,只看了具体的现象、具体的问题,想的只是漕米数量大,一时在浙江难以筹足,想到只是漕米改海运之后漕帮会从中做梗,不为官府出力,即使筹足米数,要按时运达上海也难。他们就是想不到朝廷要的是米,而不管哪里的米。想不到漕米改海运后,实际上也为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提供了契机。因而他们为事物的表象迷惑,只能在那里一筹莫展干着急。究其原因,也就是他们拘于漕米必须由征收地直接上运的成法,而不会打破惯例,另辟蹊径,解决问题。
生意场上要成就大事业,就必须要像胡雪岩那样思路开阔,不拘成法。胡雪岩依靠官场势力,用公款开自己的药店,用避难上海的苏州富家公子的资金办自己的典当,都是他头脑灵活,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结果。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