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纠正孩子做人的坏习惯(6)(2/2)
    小皮特的妈妈最近发现儿子回家后书包里总是多了些陌生的小玩意儿:蜘蛛人玩偶、漫画书、玩具水枪。很显然这些东西不是他自己的。妈妈经过了解情况,知道小皮特竟然染上了“偷窃”的坏毛病,妈妈不禁为此焦虑起来。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过失行为,这些过失行为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偶然性、试探性和好奇性。偷拿东西也是一种过失行为,但是在学龄前的儿童还不具有“偷”的概念。

    例如,有时孩子玩饿了,找不到东西吃,或者看见别的小朋友有“一种玩具”,自己没有,就会拿抽屉的钱去买或干脆直接拿走。家长应理智地去分析,找出其原因,不可粗暴地都把这种行为叫做“偷”,不要用的是非标准来衡量未成年人。

    像这个孩子那样,把别人的东西偷偷地拿回家,这种现象在4~6岁的孩子中并不少见,产生这种行为的常见原因有: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的观念还没有形成。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加以区分,只要他喜欢的,他就认为可以拿回自己家,至于是否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他还没有这个概念,或者这个概念的约束力还不够强。

    ——家长过于迁就满足孩子。如果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过于迁就或立即满足的话,孩子就会习惯于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在他看来,他想得到的,就是他的,拿别人的东西也就是自然的、不足为奇的了。

    ——孩子为了显示自己强大。如果此时在边上的其他孩子也欣赏他拿别人东西的行为,那么,他就会以为自己拿别人的东西就是一种“勇敢”的表现。

    ——孩子的合理要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由于孩子的合理要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他们从家长那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又羡慕别人的东西,于是他就会采取“拿”别人东西的办法。

    ——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当孩子看到父母从工厂或办公室把东西拿回家时,他会以为拿别人的和公家的东西是正常的,于是他自己也会效仿父母去拿别人的东西。

    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办呢?

    1.不听之任之。即使在家长看来是不值钱的东西,也绝不能默然处之;也不能因为爱面子,怕孩子的举动会引起别人的误解,索性教给孩子如何隐瞒;更不能采取赞赏纵容的态度,使孩子心安理得甚至沾沾自喜。这样都会助长孩子的占有欲,使孩子养成贪小便宜的坏习惯,将来就有可能发展到去偷窃。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