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纠正孩子做人的坏习惯(7)
    纠正孩子做人的坏习惯(7)

    2.不大发雷霆。在孩子的心目中,“自己”和“别人”的基本概念尚不十分清楚,只知道“我想要”,不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是不道德、不应该的。此时家长应该以温和又严肃的态度引导孩子讲出为什么要拿别人的东西,然后耐心告诉孩子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可以和孩子讨论:“如果你喜欢的玩具不见了,你觉得怎么样?会难过是不是?”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不便和烦恼,并要求孩子及时把东西送还人家。送还的时候家长最好能陪孩子一起去,在这个过程中又可以加深对孩子的教育。告诉孩子:“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必须把它送回去。”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家长刚一发现孩子这种情况,就斥责他是“偷”别人的东西,甚至加以打骂,这只能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使他连送还东西的勇气都没有了。因此,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在与孩子交谈时,切不可使用“偷盗”等词语,而要用“拿走”、“带走”这样的词来代替。

    3帮助孩子建立所有权观念。家长从小就教孩子识别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的不同,可以常常告诉他:“这是你的玩具。”“那是爸爸的书。”还要让孩子知道,如果想要用别人的东西,就要事先征得别人的同意,用完之后马上还给别人,而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家长还可以在平常带孩子逛街买东西时,让孩子体会“不是自己用钱买的东西就不可以拿回家”,这样,孩子慢慢地就了解了什么是可以拿的,什么是不可以拿的了。

    喜欢说谎的习惯

    说谎是儿童常见的行为,也是家长教踊当的结果。由于年龄小,孩子不能区分真实与想像、理想与幻想的不同,有时他是在表达自己的意向,可在大人看来像是在说谎。在4岁以前,儿童是把父母是否高兴作为衡量自己行为对与错的标准。比如:孩子把碗打碎了,认为妈妈一定会生气。这时他就会说:是猫把碗打碎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意识不到自己说谎行为的性质的。

    然而,对于6~7岁的儿童,如果家长没有注意到孩子是因怕家长生气而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行为,也没从道理上使其明白行为的性质和界限,也不做必要的、耐心的纠正,就会慢慢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用说谎的行为来逃避责任。

    说谎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家长“逼”出来的说谎。孩子做了好事会被赞扬,所以做了任何好事都不会瞒着大人。但是孩子犯了错误往往会以说谎来掩饰,有些家长常以打、骂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错误,这种教育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家长“教”出来的说谎。孩子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家长的一言一行,他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而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了满足某种目的而说谎。这种情况常见于5~6岁的孩子,他们为了得到某种利益而说谎。

    对于父母而言,让孩子知道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说谎都会陷入更糟糕的麻烦中,这非常重要。

    亚历克的妈妈接到校长打来的电话,告诉她两天前亚历克在休息时间揍了某个同学,老师让他带张字条回家让父母签名,但是,亚历克并没有把父母签名后的字条带回学校。

    当然,妈妈对字条的事一无所知,她谢过校长,答应等亚历克回家后她马上处理这件事。妈妈知道亚历克的脾气很暴躁,以前就没少惹祸。

    亚历克放学回家来了。

    “你好,妈妈!”他像天使一般。

    “你好!”妈妈抑制着怒气。她努力提醒自己小孩子常常会做这样的事。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