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明成祖朱棣
(1360—1424年)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公元1405年至1433年间,在亚洲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国,郑和和他庞大的船队一出现就吸引了众人好奇的目光。他们为国王准备了光洁鲜艳的丝绸、精巧细致的瓷器、造型奇特的手工业品等,这都是当地人见所未见的。更重要的是,郑和此行宣扬了大明王朝的浩荡国威,这也是他们此行的真正目的。
公元1360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朱棣自幼习练兵事,渐通经史兵法,深得明太祖欢心。1370年,年仅10岁的朱棣被封为燕王,并于1380年就藩北平。此后,朱棣屡立战功,威名大振。
朱元璋逝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排除异己,极力打击军事实力最为强大,也对自己威胁最大的燕王朱棣。建文元年(即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后攻陷南京,夺取皇位,次年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明成祖即位之初,明朝北部的蒙古残部多次发动战争,严重威胁北方边境的稳定。为此,他亲自率兵北征,追剿蒙古残部,缓解了对明朝的威胁。为进一步打击北部边境蒙古势力,巩固北部边防,永乐元年(即1403年),明成祖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这对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意义,成为明朝维持近300年江山的重要保障,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意义重大。
由于久居北方,明成祖对北方风土人情了然于胸,管理起来驾轻就熟。为保障北京粮食和各种物资的需要,他下令疏通会通河,凿清江浦,使江河重新畅通,架起一座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此外,他还加强对其他边疆地区的统治,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全国统一的形势。
在政治上,明成祖继续沿用前朝政策并做了适当调整,提出了“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方针。一方面,他以科举制取代八股取士、编修书籍以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另一方面,他大力宣扬儒家思想,选贤与能,极大程度促进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