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韩愈
(768—824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就是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儒家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生于官宦之家,父母早亡,由其兄嫂抚养,特殊的童年激励他刻苦读书,并希望用读书实现的经世之志。786年,韩愈怀着满腔热情来到京师参加科考,三试不第。
792年,韩愈终于考取进士,后经董晋推荐开始从政生涯。在任期间,他一方面致力于培养和推荐文学青年,一方面积极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答李翊书》是他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之后,他先后升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颇有政绩。长庆四年(824年),韩愈因病告假,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谥号“文”,故后世又称之为“韩文公”。
我国的散文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相当发达,内容总是有感而发,风格朴实自然,不尚藻饰。到了汉代,受到辞赋的影响,文风开始变得浮靡,内容华而不实,早期的散文终于被骈文所取代。唐朝时骈文还很盛行,但是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初唐四杰”首先对此提出改革,希望恢复散文的古朴风格,但成就不大,直到韩愈、柳宗元出来倡导闳中肆外的古文运动,才给了骈文致命的打击,改变了这种局面。
作为儒家学者的韩愈把古文革新运动与当时的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中唐时期政权飘摇,为了巩固统治,儒家的正统思想在遭到佛教、道教夹击之后重新受到重视。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韩愈,想通过古文运动来振兴儒学。针对当时的浮糜文风,韩愈以现实为基础确立了改革理论:“文以载道”。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