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 大学问加小窃门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182节:领带大王(1)(2/2)
    1934年,曾宪梓出生在广东省梅县的一个贫农家庭。因为家境贫困,从小父亲就离家去南洋闯荡,到泰国谋生。但没多久,由于劳累过度,在曾宪梓才4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孤儿寡母回到家乡,日子非常艰难,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曾宪梓一直靠国家的补助金生活,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攻读,顺利完成了学业,1961年,他从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工作。

    如果不是因为曾宪梓的哥哥在泰国工作,要求他过去全家团聚,或许今天我们会多个学者,但却少了个搏杀商场之上的“领带之王”。1963年5月,曾宪梓先家人一步离开了故乡,取道香港去泰国,在香港短暂的日子里,淳朴的曾宪梓第一次知道了外面世界的复杂。

    在泰国侨居生活的最初几年里,为了生存,曾宪梓不得不抛弃了自己求学多年的专业,跟着叔父和兄长做起小本生意来。曾宪梓的哥哥是一个家庭领带店的店主。曾宪梓最初就是从这里接触到领带生产和销售工作的。但哥哥的领带店规模太小,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对于胸怀创业大志的曾宪梓来说,也很难有用武之地。

    同时,一大家子都住在哥哥那里,金钱开支的问题、母亲对泰国炎热天气的不适应都促使曾宪梓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泰国已非留人之处了。

    1968年,曾宪梓带着母亲、妻子和3个孩子,再次来到香港。当时是年关,又没钱,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房子来居住,开始时不得不寄居在亲戚那里,最后还是叔父的汇款才给这6口人一个安家之处。

    “万事开头难”,的确如此,虽然是大学毕业生,但毕竟是个外来户,什么都不懂,还要养活家人,曾宪梓从来没有这么艰难过。为了谋生,他曾做过男保姆,给别人看孩子挣钱,但艰苦的环境并没有磨灭他的信心,他在积极准备一个时机奋起。

    当时香港服装业很发达,400多万香港人,不少人有几套西装。还有句俏皮话:“着西装,捡烟头。”意思是捡烟头的流浪汉都穿着西装,可见西装之流行。在泰国就在领带行业干过的曾宪梓出于一种职业敏感,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西装那么普遍,但是作为西装最重要的配件——领带却没几个像样的,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市场!这是眼里看到的,通过调查,曾宪梓还发现,当时香港的领带大多从外国进口,本地的领带业还很薄弱。他默默地在心里盘算,假如香港以400万人计,每人有一套西装,配一根领带,这领带的销售量也是非常可观的了!

    可是无情的事实是,曾宪梓的手中只有6000港元的本钱,生产领带的一切都还只存在于他美妙的想象中!但是曾宪梓决定咬紧牙关,创立自己的事业!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