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有这样的成就,跟金庸的知人善用是分不开的,他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这些人或在《明报》工作,或者后来自己独立,都成了香港报纸的中坚人物,例如《信报》老板林三木,原先只是资料员,后受到金庸赏识被派往英国学习财经,返港后任《明报晚报》的副总编辑;可以说60年代的《明报》,人才荟萃,令人神往!
1968年,金庸又办了《明报周刊》,改变了周刊只是报纸赠品的做法,开始精良编
辑,定价出版。除了《明报》(日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外,金庸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1987年,又成立翠明假期,经营美加、澳洲及欧洲的高级旅游业务,使得明报集团的业务多元化。
金庸一手创办的《明报》企业集团,经过30多年不断发展,已由一家报社扩展成兼营出版、旅游、印刷以至地产的多元化企业。《明报》销量高达12万份。1989年“北京”前后,销量一度突破25万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明报周刊》则达到30万份,执香港娱乐周刊市场之牛耳。90年代初期,明报盈利高达1亿元,金庸个人的财富估计已超过6亿元。
金庸的好友说,他(金庸)是中国以文致富的第一人。最了解他的职员说:“《明报》的成功,可归功于查良镛个人的远见。由早期以武侠小说的金庸做号召,迈向60年代以政论闻名的查良镛年代,以至目前上市以企业手法经营《明报》,他成功地将《明报》塑造成一份备受知识分子尊敬的报纸。
现在的金庸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他的作品还在不断地印刷重版,关于他的学术研讨会还在继续进行,但他却激流勇退了,选择了归隐,1972年,在写完《鹿鼎记》后,金庸毅然封笔,1991年,金庸部分转让明报股权,开始逐步实施自己的“退休”政策,到1994年,他正式辞去董事局主席一职,全面“退隐”。
退休之后的金庸开始云游四海,边写历史小说,边做一些研究工作。正如他所写的每个大侠那样,无论是张无忌、杨过,还是袁承志、令狐冲,无一例外地选择隐退江湖,他也是一个大侠,一个智者,一个哲人,为无数平凡的百姓创造传奇的同时,自己也成为一个传奇!
成功秘诀
厚重的文化修养,广博的文学底蕴。
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坚持。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