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查家也不简单,是当地数一数二的世家望族。在查家的宗祠,有一副对联,乃清康熙帝亲笔所题。金庸的祖父名查文清,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曾在江苏丹阳任知县,是个刚正不阿的人,金庸出生的时候,家里还是很富裕的,有许多田地,所以,他的父亲查枢卿是名副其实的大地主。
家里从小就很注意对孩子的培养,藏书更是颇丰,无论是新派还是旧派的,一应俱全。所以可以说金庸是生活在书的海洋中,岁的时候,金庸读到了新派小说家顾明道的作品《荒江女侠》,刚开始看,就迷上了,世界上竟然有这么有趣的书,不像古书那么枯燥,还是两个侠客双双闯荡江湖,这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他开始搜集各种各样的武侠作品,
尽管金庸这么喜欢武侠,但当时他并没有想过要写武侠小说,更没想到将来会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毕竟这在当时看来,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
1937年,金庸13岁,就读于浙江省立嘉兴中学,读初三的时候,他看到很多小学学生为了准备升学而苦苦努力,就约了几个好友,办起了自己的第一份报纸《给投考初中者》,内容是怎样在升初中的各科考试中答题,取得高分。连金庸都没有想到,这份报纸竟然引起了巨大反响,还销到了福建等地,金庸由此获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30年代,中国的富家弟子热衷于出洋留学,学成后再回国一展报负。以查家优裕的家境,让金庸出国留学本是计划中事。但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家乡沦陷,打乱了金庸的计划。他开始想做一个外交官,虽说“弱国无外交”,但金庸却想凭着一己之力,为中国挽回尊严。
1944年,金庸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重庆的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开始为他的外交官之梦做准备,当时他常看办的《新华日报》,其中的《国际述评》专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里面的文章多为我国后来的外交部长乔冠华所写,言词犀利、上下古今,让金庸很是佩服,后来金庸办明报写的时评也可以看到乔氏的一些印记。
但一次偶然的事故,让金庸不得不停止了自己的学业。当时横行校园的国民党特务,经常殴打进步学生,金庸看不过去,就向校方投诉,结果被勒令退学。失去了学业不说,战争也让家里败落了,没有多余的钱来供金庸上学。为了生存,金庸只好通过任中央图书馆长的表兄蒋复璁在图书馆挂职。这段时间他沉静下来,读了大量的书,为自己以后办报纸、搞创作都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战乱结束后,金庸先后在《东南日报》、《大公报》做记者,虽然他还想着自己的学业,但是随之而起的内战让他的求学之梦彻底破灭了。1948年3月,《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金庸被调派香港。24岁的金庸怀着对未来的茫然,来到了这个他所不熟知的繁华都市。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