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员工到老板的五个步骤: 一本奉献给有"野心"员工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42节 给新老板的七个忠告(2)(2/2)

    问题就出在细节的把握中。我们每去一家餐馆,总会发现诸多不称心和重复出错之事。我们的餐馆很少能够做到标准化、规范化操作。

    一个标准化、规范化动作的餐馆,应该是其配送系统的效率与质量、佐料搭配的精确分量、切青菜与肉菜的先后顺序与刀刃粗细、烹煮时间的限定、清洁卫生的流程与质量评价、每日各环节差错检讨与评估等上百道工序,乃至点菜、换菜、结帐、送客等遇到不同问题的规范用语……都进行了细究并形成了严格约定,且被无一漏网地进行了标准化实施。

    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从不缺大学说、大理论。但我们的文化内涵里却相当缺乏踏实求精的“基本功”,对细节欠缺强有力的执行力度。我们时常要么对诸多细节麻木不仁,从不细究;要么想到了却毫无执行力度,没有“苛刻”的制度、纪律乃至没有“人情味”的评价监督机制以确保“细节”不打折扣地执行。总之,我们没有把对细节的重视和执行当成一种生活与工作习惯。而对细节的重视程度,是一个人的敬业程度、一个企业基础管理技术高低的最务实的反映。

    在探讨中国企业成长史时,一些数据颇能让人震撼:中国企业平均寿命7年左右,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不到9%。

    中国很多企业之所以稍微上规模就摇摇欲坠,筹资越多犯错越多,最根本原因就是企业以“精细”为核心的基础管理能力薄弱,企业团队未能通过“千锤百炼”,把细节管理训练成一种习惯;企业的组织结构、风险控制、薪酬体系、业务流程、项目管理、财务监督等基础管理的具体要素,支撑不了高速成长所要求的应变,也与资本市场所赋予的资源、机会及发展空间不相匹配。

    六、好创意不等于好市场

    大多数的经营者对创意都很敏感,也很兴奋,然而,一个很好的创意未必就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市场机会源于创意,一个市场机会必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能够用来作为企业发展基础的,这就是创意和市场机会之间最重要的差别。

    一个好的创意仅仅是一个好的创业工具,而将创意转化为良好的市场机会却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人们常常过高地估计创意的价值,而忽略了市场需求是否真实可靠。比如,

    中关村一家经销商与北京大学的学生合作开发了能够在黑暗中发出荧光的键盘,这样,在黑暗中(比如有别人休息的夜晚),计算机的使用者不用点灯就可以敲打键盘。这个创意很好,但显然这样的产品成本一定比普通键盘高,而经常使用计算机的用户,绝大多数可以基本实现盲打,因而市场需求不会很好,正是这个原因,这个产品始终未能获得成功。

    此外,第一个获得最好的创意也不能保证企业的成功,毫无疑问,第一个获得最好的创意是一件大好事,但除非你能够迅速地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或者建立很难逾越的市场进入壁垒,从而领先于竞争对手,否则第一个出现只不过意味着开拓了供竞争对手发展的确市场。在这一点上最好的例子就是vcd,万燕发明了vcd,却在市场竞争中成为“先烈”。

    所谓市场机会或者商业机会,是指有吸引力的、较为持久的和适合的商务活动空间,并最终表现在能够为消费者或者客户创造价值、增加价值。当然,也为自己创造了利润。

    七、小公司大管理

    小公司创业就如运动员参加一场赛跑,起步就要找准“姿势”,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否则难于以最快速度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第一桶金,乃至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当然,这里“姿势”的涵义很广,包括企业机制、体制、制度、文化等诸多管理层面,这些层面对于创业企业来说“一个都不能少”。小公司创业也应以“大管理”的思想去运作、经营和管理企业,不能因“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创业阶段的管理看似简单,却是企业生命周期中在管理上最令人头痛的特殊阶段。在此,知名专家为小型创业企业提供了一些最实用的建议。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