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4年11月我约下陈彤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各种我们认为在传播着伪装真理的励志书依然在市场大卖。其实那些书里说到的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观念。在职业关系中从来就有雇方和用方,两端的利益不同,对于对方的期待也不同。这些书中所有的观点都甚至都可以说是耳熟的,我们曾经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听到别人宣讲过,那也就是一家之言。不过确实只有这些书通过了巧妙的包装方式,通过树立标杆的方式把话说到了真理的份儿上。确如陈彤所言,这些书光从故事来说,都是好故事,光从人物来说,都是英雄人物,可是把英雄和军人当成工作标兵,把面临国家利益和生死考验中体现出的忠诚、无畏和前赴后继当成一种卓越的工作态度,所有的故事就开始变味了。
对于一部非虚构的作品来说,当达到一定销量,它通常会在社会上产生相关话题,可是这些书的话题似乎被淡化了,只有书名上的关键字,成了越来越耳熟能详的词。这些书的读者对象中,通常不包含很多对图书的内容评价有话语权的读者—他们不看这类书,因为没有什么思想含量,他们有的并不认为那是真正的书。而它们作为培训教程在各个公司发布,并且还计入员工考核,读得最多的就是这些员工了。其实并不乏读者在网络论坛上批评这些书的声音,不过这些声音和夸赞它们的声音相比,有些微弱。所以我们决定出一本书,针对广泛存在的错位的工作观念的批判。我们也许有必要简单回顾跟这些书相关的事件和走势:
—2003年,一本小书《致加西亚的信》风靡全国,这是一本号称“有史以来全球销量第六名的著作”,流行甚广,诸多企业纷纷把它当成培训员工的最优读本,那个在最少信息和缺乏支持下成功完成任务的罗文成了优秀员工的典范。
—这个巨大的市场被掀起之后,《没有任何借口(凯普版)》以及之后的一系列以瞄准企业员工培训的管理励志书开始纷纷出笼,以携风带雨之势让更多的员工接受了号称来自“西点军校”等全球知名机构的训导。
—随后,《没有任何借口》等被揭发为伪书,并没有一个叫凯普的美国人写了这本书,也从来没有《哈佛商业评论》对它进行点评和推荐,那些耸人听闻的国际销量也纯属子虚乌有,所有的内容,不过是国内的一批写手根据对有效市场需求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拼凑出来的。不过此时,这些图书的销量据估计,也已经达到了一般图书无法企及的数字。
—2005年2月,“坚决制止虚假图书、营造诚信出版环境”座谈会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举行。会上,图书司李副司长宣读了新闻出版总署文件《关于对含有虚假宣传信息的图书进行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行业内整顿伪书出版掀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