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比亚迪第一条生产线日产三四千个镍镉电池,只花了一百多万人民币。如果进口一条全自动的日本镍镉电池生产线,投资至少要几千万。
二、当一个新产品推出的时候,原有的生产线只需做关键环节的调整,对员工作相应的技术培训即可。而日本厂商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每一条线只能针对一种产品。
就这样,比亚迪的“中国版”生产线给比亚迪带来了极大的竞争优势。
比亚迪拥有1.6万名员工的电池基地,一条日产10万只锂电池的生产线,需用工人2000名,设备投资5000万人民币;而日本厂商使用全自动生产线,所需工人200名,设备投资一亿美元。分摊到每块电池上成本费用比亚迪是1元钱左右,日本厂商约在5、6元。原材料成本大家基本相同。
这样的成本优势,使比亚迪以40%的价格差猛烈冲击着日产电池的价格体系。
从比亚迪的“中国版”生产线,可以得到下面三点启示:
一、在自动化生产条件下,中国人多的优势仍然可以发挥出来
象比亚迪这样的“中国版”生产线,在广东珠三角这样的模式其实很普遍。作为企业家,在保持技术赶超的同时,一定要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中国公司创业时往往没有那么多钱去买好的设备和生产线,而跨国公司却有大量完整的自动化生产线。但是,跨国公司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可以用很多人,但他们不行,因为人力成本太高。因此,只要人能代替机器的部分,我们就要用人来做。
二、对设备的要求越高、投入越多的产品,越要考虑使用比亚迪这样的“中国版”生产线
比如,比亚迪现在每天生产30万支电池,要达到这个产量,日本生产线需要投资1.6亿美金,而比亚迪花了不到5000万元,并且还能够保证电池优异的质量。同时,比亚迪的“中国版”生产线更换生产品种,一般只需一天时间,而日本的全自动生产线则需要3个月。
三、盲目追求现代化而引进技术的结果是受制于人
国内很多企业盲目追求现代化,往往不切实际地花大价钱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生产线,实际上并不可取。因为在引进生产线时,很多厂家根本不会将源代码向中国企业开放,我们等于买了一堆废铁。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举例说:“在比亚迪进军锂离子电池领域时,国内已有多家厂商进军锂离子电池领域,但它们都在走日本人的老路,甚至花数亿元将日本老的生产线买下来。而引进技术的结果是受制于人,任何一个零件的替换都需要求助于日本。”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