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终结“日本制造”——比亚迪的制造传奇
赢利模式——高品质和低价格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充电电池市场是日本人的天下,三洋、东芝、松下等日系电池制造商占据着全球近90%的市场。但是现在这一切被彻底改变了,除了日本原来最大的电池生产厂家三洋之外,排在后面的松下、东芝、索尼等七八个老牌企业的电池业务全部亏损。把跨国公司打成这样的,只是一个成立仅七年半,鲜为人知的中国企业——“比亚迪”。
2003年,比亚迪跃居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制造商,其锂离子、镍氢和镍镉电池市场份额分别位列世界第三、第二和第一位。
在镍镉电池市场,比亚迪用了3年时间,抢占了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成为镍镉电池当之无愧的老大。
1998年,比亚迪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技术逐步成熟,达到批量生产能力。当时手机锂电池一直被日本企业垄断,每块价格平均8美元,比亚迪一出手就把锂电池的价格拉到了2.5美元。比亚迪的成本只有日本企业的30%左右。
比亚迪1995年的时候只有20名员工,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达到28000人,从当年的200万资本到现在的230亿。手机电池领域,比亚迪占到了全球23%的份额,在中国达到60%以上的份额。
“中国版”生产线
1993年,王传福从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发现,日本宣布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他立即意识到这将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机会来了。
二次充电电池,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此前中国还没有一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企业。
1995年2月比亚迪在深圳布吉成立,这是一家20多人的电池厂。厂房陈旧而简陋,厂房里分不清哪是员工哪是领导,一起蹲在地上吃饭,一起装卸设备。
“那时没有任何仪器,原材料用眼睛看颜色、用手摸手感。想起来那时真的很艰辛,但是我们在那里成长,我们真的成长起来了……”
最初,比亚迪做的是蓄电池委托加工。1995年,比亚迪开始做镍镉电池。因为没有钱,比亚迪土法上马,自己动手建起了以人力为主的、“半自动”的生产线。
比亚迪的“中国版”生产线有以下特点:
一、生产线是以人力为主的、“半自动”的生产线
比亚迪把生产线分解成若干个人工完成的工序,用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必要的机器替代全自动生产线。因为比亚迪充电电池的制造工艺是非常简单的,一学就会。每组工人只需要做一步很简单的工作,也许只是打磨,也许只是把做好的电池,放到检测的机器上,然后再把他拿下来在箱子里码放整齐。因此,比亚迪的工人无须经过复杂的培训,只要能够掌握一两个关键性的技巧便可上岗。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