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信你的员工: 有效的管人艺术和观念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上下同欲是一种境界
    中国人素来有“窝里斗”的毛病。在企业里,勾心斗角是常有的事情,小团队、小帮派各自为政,互相拆台,“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结果导致整个工作环境乌烟瘴气,如果一个企业的内部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事情,那么又何谈企业发展呢?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普通员工之间,尚且说得过去,如果发生在上层领导者和领导者或者领导者与员工之间,势必造成企业的严重分裂和团队精神的丧失,直至整个企业的解体。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就曾对战争有过这样的诠释:“兵者五事,道天地将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有过这样的表述:“上下同欲者胜”为“知胜之道也。”

    这个道,用在现代企业中的解释就是,让公司的员工和老板的观念一致,理念、价值观一致,生活、工作的目标一致。如果能够保持这样的一致,公司就能结合成一个紧密的团队,就可以去冲锋陷阵了,而不会畏惧危险。

    辛弃疾也曾说过:“三军思奋,斗必十倍。”抗战时期,更是提出令人震撼的诗句:“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句话的确道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用在企业组织上,即可变成“上下团结如一人,试看商界谁能赢。”前人的这些都名言警句强调了团体中人心向背与取胜的关系问题,而这一点在中国的企业中更显得异常重要。

    有一则管理寓言很形象地展示出了上下同欲的微妙关系: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希望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就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十几颗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是茫茫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厉害,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你要是按我想的做,最开始弯一次腰,我也就不用一次又一次重复地扔樱桃,而你也就不会在后面没完没了地弯腰了。”

    这个寓言很有意思,它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企业中,老板或者管理者所想的和员工所想的,往往不能做到有效统一,彼此各怀心事,老板说这么做,员工偏要那么做,心不往一处想,劲儿不往一处使,怎么能成大事呢?

    俗话说“同心同德方可成大业”,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如何将全体员工与老板之间的“”凝聚在一起,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迈进,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

    达到上下同欲的高级境界,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 同心。主要是心往一处想:上上下下都以同样的真心对待企业及其发展。这取决于管理者和员工两个方面,首先是各级主管之间的同心,其次是主管与员工之间的同心。主管是同心的关键,员工表现则是同心的标志;

    2. 同德。企业上下都具有相对一致或至少相容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以及为实现企业利益目标而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3. 同向。个人的奋斗目标和方向选择是千差万别的,但在一个企业内部却不宜存在这种现象,有效的做法就是将个人的目标和方向与企业的目标和方向统一起来;

    4. 同利。物质利益是谁也不能回避的问题,是维系企业与员工的基本纽带,离开同利,同心、同德、同向、同乐都可能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同利的要领是奉行尽量公平的原则,按劳进行分配。当然,其基础来自于企业较好的赢利水平;

    5. 同乐。企业是永远处于“动态”过程中的,难免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行动上的摩擦和利益上的不公,因此沟通、调整就显得非常必要,各级主管都应该注重各种细节,使整个企业充满理解、和谐的快乐气氛。

    如何形成“上下同欲”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