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完“动员群体”这门课后,我接着便修了另一门领导学课程“领导的艺术”。如果说“动员群体”这门课像毕加索的抽象画,“领导的艺术”则像莫奈的印象画。至少,这两门课程给我的感觉如此。在这里,我想顺便提一下,肯尼迪学院考试采取的形式,有课堂答卷考试(in-class),回家限时考试(take-home),论文(paper),及小组论文(team-work)。其中小组论文考试,要求一篇规定的考试论文,由小组的几个成员合作完成,最后集体的得分也是个人的得分。据称,这种形式的目的为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通常,为了获得尽可能的高分这个共同利益,大家能同心协力,完成任务。但时常也有不幸的情况发生,小组成员之间意见相左,争执不下,闹得不欢而散,当然,每个人的成绩也都因此受到负面影响。“领导的艺术”这门课即将结束时,教授出的论文考题是,通过一个事件来看你熟悉的一位领导人,并分析出他(她)体现出的领导要素,要求以小组论文形式完成。班上我们四个中国学生自然凑成一组,结果证明我们中国小组的合作相当成功。
当我们小组碰头讨论时,我建议以邓小平处理香港问题为事例,来看他高超的领导艺术。我说我们的目标,要争取我们中国学生小组的论文成为肯尼迪学院的一篇例文,以留下我们中国学生的成果和影响。于是,我们便分工,各自去作准备,收集资料,构思文章框架等。我们还商定,为保持整篇文章风格和思路一致,由一个人主笔初稿。当时,我们每个人都面临多门功课的考试,时间紧迫,压力大。而我们小组中一个特别能干优秀的学生,主动承担了这一任务。他以让人惊异的速度,很快拿出一篇非常漂亮的初稿。其中主要内容是香港问题及“一国两制”国策背景介绍,及贯穿于处理香港问题整个过程中邓小平所体现出的领导品质。
我在文章最前面增添了邓小平生平简介,并在与其他世界领导人的比较中突出了邓小平的个性和伟大。
然后,我又仔细琢磨了整篇文章,我想,要得a,或选为肯尼迪学院的论文,还须上升到一个抽象的高度,理论上的或哲学上的,所以,我又增写了好几页,作为文章的最后一部分。
给我们上“领导的艺术”这门课的戈根教授,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曾任尼克松、里根、老布什和克林顿四位美国总统的高级政治顾问。当拿回考卷时,我们看到这位大牌教授在我们这几个中国学生的劳动结晶上划了一个重重的a。他的评语平实而充满感情“语言是你们最大的困难,尽管其中的一些表达很笨拙,但这是一篇优秀的论文,对邓的领导分析深刻透彻,可考虑将来作为肯尼迪学院的例文,向你们表示祝贺!”我想,其实并不是我们的文章写得多么漂亮,也不是我们分析有多么精辟,而是邓小平本人的伟大和卓越的领导艺术折服了我们这位美国教授。
整个哈佛倡导的都是领导精神,从进校起,就开始树立学生的领导意识,明确提出哈佛的目标就是要培养领导人。哈佛商学院的目标就是商界领导人,公司ceo,法学院,政府学院,要出政界,公共领域的领导人,教育学院要培养教育界的带领人,神学院要宗教领袖。虽然,不是每一位哈佛毕业生都会成为什么领导人,但这种领导精神的倡导和培养,这种领导意识灌输和强化,我想,也确实加大了哈佛学生将来成为领导人物的机率。
(作者 赵一力)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