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的心是热的。因为部分校工拿6.5美元的小时工资,哈佛学生挺身而出,发起“生存工资”运动,长达两年之久,屡败屡战,要求校方提高工资,最终取得“阶段性成功”。学生心系校工,教授则放眼全球,所以,有了应日益严峻的发展问题而生的国际发展公共管理硕士(mpa /id)。
国际发展公共管理硕士(mpa /id)是哈佛肯尼迪学院的新专业,是萨克斯教授倡议设立的,1999年第一次招生。全称是master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直译是“以国际发展为专业的公共管理硕士”。我不知是有幸还是不幸,成为这个专业招收的第二届学生。
以前哈佛肯尼迪学院只有三个硕士专业:公共政策硕士(mpp),公共管理硕士(mpa)和国际发展公共管理硕士(mpa /id)。公共政策硕士(mpp)的门槛最低,有本科学位就可以。公共管理硕士(mpa)学生一般已经有了一个硕士学位和两三年工作经验。国际发展公共管理硕士(mpa /id)有点像是国内的进修。这个专业要求有7年以上工作经历,不用考其他专业都要求的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等。公共政策硕士和公共管理硕士都要求读两年,公共政策硕士有必修课,公共管理硕士没有。资深公共管理硕士只读一年,也没有必修课。香港政务司司长曾荫权,就是国际发展公共管理硕士(mpa /id)毕业。公共管理硕士(mpa)要求16个学分(一门课一般一个学分),公共政策硕士要求18个学分,国际发展公共管理硕士(mpa /id)要求19个学分,而且第一年全是必修课。国际发展公共管理硕士(mpa /id)要求有经济学和数学基础。这个班的学生,有一半本科学的是经济,有1/3已经有一个经济方面的硕士学位。我不但在那1/3以外,也在那一半之外。我是“混”进来的,因为录取的时候,我还不会数学。现在申请这个专业的人越来越多,想混进来不那么容易了。
全肯尼迪学院都公认的是,国际发展公共管理硕士(mpa /id)的课最难。旁证之一是第一个班有一个同学跟不上了,转到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旁证之二是学院图书馆延迟一小时关门,开到夜里一点,因为国际发展公共管理硕士(mpa /id)反映关门太早,没有地方学习;旁证之三是第一个班的一个中国同学,已经在人大拿了一个经济学硕士,又在美国另一个大学拿了一个经济学硕士,照理说经济学和数学都不成问题,但他对我说第一个学期简直像是地狱;旁证之四是在“迎新会”上,老生对我们的鼓舞是:“我们挺过来了(we survived)!”
刘澜在查尔斯河畔的留影
所以,我来之前就做好了跳进火坑的准备,而且也以为自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是,跳进火坑之后才知道火坑的滋味,吃到嘴里的苦比想象的还要苦。早知道如此,我就不来了!有一天我和另外一个中国同学差点儿抱头痛哭:一天上了三堂课,有两门一点儿没听懂。向二年级的同学诉苦,他们居然说:“这很正常”。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