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赢你的大学: 校园励志实录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职业发展“换汤不换药”
    对于自己的频繁跳槽,陈海有着他自己的解释:“媒体可以换,但事业不会换。我所做的事其实自始至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做财经人物专访,变的只是发表文章的媒体而已。我要从我为媒体服务,转换到媒体为我服务。”

    不久,陈海就觉得这家杂志社存在垄断化的缺陷,于是又相继转战《北京青年》周刊、北京市妇联《女性》月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等,开始做财经人物专访。在此之前,他做过文化报道、社会新闻,唯独没有从事过人物报道。专访财经界高层的经历,不但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为他以后的创业之路打下了基础。

    2000年是陈海最不安分的一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到底炒掉了多少家媒体。对于自己的频繁跳槽,陈海有着他自己的解释:“媒体可以换,但事业不会换。我所做的事其实从始至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做财经人物专访,变的只是发表文章的媒体而已。我要从我为媒体服务,转换到媒体为我服务。”陈海的“媒体为我服务”观念的体现就是,他不再受雇于任何一家报刊,而是开始在不同的报刊上开设自己的财经人物专栏。2002年6月,陈海把自己的财经人物专访结集出版为《智慧改写命运—财富时代创业经典个案》。

    陈海的不安分,其实是对工作平台的不安分,但对于职业来说,他可以说是“从一而终”。受新观念影响的求职者们将频频跳槽当成了家常便饭,却忽略了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职业生涯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究竟选择换一个工作单位还是换一个行业领域,这对个人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做财经人物记者,长期和那些资本家、知本家打交道,陈海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2002年,他在一次采访中认识了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王辉耀,当时彼此都给对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两年后,当他们再次遇见时,陈海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设想—专门为风头正健的“海归”们出一套书。王辉耀一听,深表赞同,两人一拍即合。一套书就这样在聊天中“聊”出来了。

    这两本名为《海归时代》和《创业中国》的丛书填补了国内海归研究的空白。陈海的《创业中国》选取了活跃在商界并取得杰出成就的具有代表性的海归人士作为采访对象,通过展示这些创业者或经理人的经典创业历程与独特的思维方式,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海归创业精英们独特的成功路径,为大量海归创业者和逐渐走向国际化的商务人士提供了财富榜样与创业智库。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